据不久前《明升官网教育报》报道,华东师范大学正着手修订更为完善的师范生培养方案,即聘请50名中学特级教师为该校兼职教授、聘请100名中学骨干教师为兼职导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课程学习与教学实践,以此进一步加大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笔者深信,当这些经验丰富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教育能人”真正融入高校培养体系,成为高校师资重要构成的时候,师范生不会写教案、不敢登讲台的“人才软肋”能得到有效缓解。师范生吸收了大学教师丰厚的理论学养,又吸收了基层教师、教学能人丰富的教学经验,这种“左手和右手”、“专家和能人”的协调统一,将能有效缩短人才培养链条,加速人才的成熟期。
既然是大学,就应该具有广阔的学术胸怀,具有接纳智者、能者的广阔舞台。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只要他们具有卓尔不群的技术与能力,能为高校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高招、妙招,都应该被充分引入课堂,给学生提供最丰富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架设成才捷径。就像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华罗庚被破格提升为助教时,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荪说的那样:“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这种“学术宽度”至今仍令人敬仰。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软肋就是实践能力弱,学计算机的不会上网;中文系毕业生不会写文章;很多高材生理论一套又一套,可一接触现实,就成了“睁眼瞎”,因为缺乏必要的实践素养。高校毕业生需要进行“二次深造”、用人单位需付出相当多的经济和技术资源,才能完成从毕业生到社会人才的角色转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不少企事业单位招人时不得不因此打出“无实践经验免谈”的招牌。
上述现状尽管有客观条件制约,大学管理者和教育思想无法克服的“人才闭关主义”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崇尚“没有研究生学历免谈”、“没有博士背景就不能评聘教授”等,推行“资历崇拜”,却陷入了“门槛误区”。更主要的是,这种“单打一”的思想就是一种人才歧视,戴着“有色眼镜”将民间高手、行业能手无情地阻挡在了门外,而高校教师很多又不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又从何而来?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华东师大的引进中学教师当兼职教授,虽然短期内不易产生立竿见影的效应,学校的指导思想确是非常先进的。当学校形成了全方位“能者为上”的人才氛围,笔者相信,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教育能力也将能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