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儿子情绪不稳定,父亲放弃数千元月薪,到儿子的学校当宿管员;因为学业繁忙,习惯了有人管吃管住的生活,武汉某大学一名女博士生竟跪求母亲陪读,母亲无奈,只得在单位办了“病退”手续,从襄樊来汉租房照顾女儿……关于大学家长陪读的手机版近日屡次见诸报端,引起热议。大学校园里,究竟还有多少陪读的大学家长?他们陪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记者再次进行了探访。
孩子来汉读书 父母进校干活
儿行千里母担忧,人之常情。更有甚者,儿行千里母随行。儿子来湖北大学读书,父母也随儿子从外地来汉,分别在学校做保洁员和超市员工。
10月18日下午2时许,记者在该校公寓见到了为陪儿子读书而在学校做保洁的郝阿姨。她说,儿子今年读大三,来武汉之前自己曾卖过菜,老公是水泥厂的工人,后来水泥厂效益不好,老公下岗也来武汉了,在学校超市打工。她和老公租住在学校里,儿子可随时吃上可口的饭菜,也好有个照应。
来武汉是想挣更多的钱吗?“每月700元钱,不多,混口饭吃。”那为何随同儿子一起来学校了?郝阿姨坦言,儿子从小都没住读过,担心他来武汉不习惯,自己提出一起来汉,儿子也答应了。“孩子的身体也不太好。”郝阿姨的老公坐在一旁补充道。儿子以后工作了,还会陪着儿子吗?郝阿姨说:“这还不好说。看他以后的发展吧。”
采访中,多位同学表示,家长来陪读感觉很丢人,已经成人了,就该独立,若真患疾病,也可以理解。
儿子泡网留级 母亲来校督学
记者20日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据老师们介绍,一个2006级学生因为长期在网吧包夜,成绩一落千丈,最终留级,再读一年大三。本学期初,其母担心他如此堕落下去,会毁了前程,特从外省赶来监督他学习。这位母亲拿着儿子的课程表,不仅监督儿子上课,课后还与任课的每位老师联系,请老师重点“关照”。但儿子坚决反对母亲督学,称若母亲在这里,他就不读了,母亲若回家,他会自觉学习。无奈之下,在陪读了一个多月后,10月中旬,这位母亲拿着写满老师电话号码的课程表,回老家了。“现在这位同学已正常上课,希望他再接再厉,圆满完成学业。”一位老师说,家长督学还是第一次碰到,华科大是学风很好的学校,这算是小概率事件。但此事折射出某些学生自我管理存在问题。自律的学生会通过偶尔玩网络游戏来释放压力,自我调解;不会自我约束的学生就会沉溺其中,一发不可收拾。
据介绍,目前,该校很多院系管理很严,比如晚7点后寝室断电、晚10点来电,此期间学生都得去自习,辅导员每晚都来查房。但辅导员精力有限,毕竟平均一个辅导员要管300—500名学生,难免有个别“漏网之鱼”。老师们表示,希望学生对自己多一份责任感,不要重复这些陪读、督学的故事。
儿子读了硕士 空巢夫妇随行
今年已经是何文(化名)和妻子在武汉打工的第四年了。2005年,何文和在武汉大学上学的儿子一起来到武汉,在学校附近打工。第二年,何文退休的妻子也来到武汉,和父子俩团聚——孩子到武汉来读书,丈夫也到武汉来打工,家里越来越冷清,不如干脆一家人呆在一起。
何文告诉记者,儿子课业紧张,平时都住在学校寝室里,周末才能回到这个临时的小家与父母团聚,“毕竟一家人都在武汉,互相可以有个照应。”令何文欣慰的是,儿子成绩很好,人缘也不错,今年秋季已经开始读硕士。尽管谈起儿子言语间充满骄傲,何文仍然不愿意透露儿子的名字,“怕同学知道了,他会有压力。”
如今,何文在吴家山一家企业上班,每个星期只能休息一天。尽管日子清苦,他对未来依然满怀信心:“如果儿子将来留在武汉工作,我们就把家彻底搬到这里来。”
唯恐身份“暴露”对孩子不利 多数家长对陪读讳莫如深
采访过程中,记者在武汉多所高校进行走访,希望能更多地了解陪读学生和家长。
江夏大桥社区某独立学院,一名上大二的男生因为性格孤僻难以与人相处,他的母亲请假来到武汉,守在孩子身边细细开解。尽管单位催过数次,这位母亲仍一直等到孩子情况有所好转才踏上归程;
武昌某部属高校的一位家长,觉得刚上大一的女儿体弱多病,从另一个城市来到武汉,租房陪女儿住在学校附近;
黄家湖大学城某独立学院,一位母亲因为心疼身体不好的女儿,放弃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一边在出租屋附近打短工,一边照顾孩子。
……
面对采访,这些家长和学生不约而同地说“不”。家长对陪读一事讳莫如深,唯恐事情被同学知道之后,自家的孩子会被人瞧不起。
护子是人之常情 放手让孩子成长
对于大学家长陪读现象,社会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周运清表示,无论是操心孩子学习而陪读,还是照顾孩子身体而陪读,或者空巢家庭为消除寂寞而陪读,不管家长是移居还是离职来陪读,其根本都是为了照顾孩子,心情可以理解。然而,对于孩子来说,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生活,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孩子总归要走入社会,要懂得沟通交际,家长陪读,会让孩子在无形中失去很多锻炼成长的机会。“家长请放手让孩子成长,他们越有独立性,将来在社会上就越有希望。”周云清说。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表示,无论是家长陪读还是督学,虽是极端的个案,但可反映出一些“80后”“90后”的孩子们,虽然已经成年,但大多还是儿童化心理,精神很贫瘠:意即他们自我克制能力很差,没有使命感、神圣感,对未来没感觉,很迷惘。追根溯源,不仅是我们教育体系出了问题,我们只关注孩子们考了多少分,拿了多少证书,从而忽视了孩子们精神的发育及成长。同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一切都由家长来包办,家长来操心,家长为孩子们铺平了道路,他们从小就没有受挫感,自然长不大。
作为家长,要早放手,而不要走入陪读的误区,以为陪他走过困难期就好了,殊不知人生多坎坷,能陪他一辈子吗?
作为高校老师,也要深入学生之中。目前高校普遍对老师的评价体制是科研项目,而对深入学生的老师也要认可予以考评,高校老师要既教书又育人,这样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学生进入大学后,精神才不至于流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