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人网上一个名为《优秀外国英文网站强力推荐》的帖子,南开大学的丁星星(化名)习惯性地点击了右侧的“分享”,甚至没有点进去看一眼帖子内容,因为她想先玩一局“植物大战僵尸”。这个小游戏的魅力显然要比英文网站大很多。
“反正已经收藏了,以后有时间再看吧。”丁星星解释。采访中笔者发现,大学校园里和丁星星一样抱着“以后再看”心态的“收藏家”们不在少数。
只藏不看:被“误以为”很努力
报名中级口译后,论坛上的、博客里的、自己下载的、朋友推荐的……各种相关的英语资料都被有板有眼地安放在丁星星的E盘里,但这些费劲搜集的资料,却被“有时间再看”的心态隔离在她的日程规划之外。
其实,在搜集资料这一步骤中,丁星星确实是挺上心的,尤其是在人人网上看到那些“偷来的”、“点击过万”、“暴强”、“超赞”之类颇有噱头的帖子,她更是见一个收一个,似乎点击一下就真的能“暴强”、“超赞”了。
直到考前看到一个朋友的留言:“你那么认真,一定能考过!”
丁星星突然惊醒:“我这是唬谁呢?”
其实丁星星并没有刻意塑造“刻苦学习”的光辉形象,可是点开她的个人主页,《如何让新概念文章促进我们的英文提高》、《俞敏洪说:背完这100个句子,你已经背过7000个单词》、《太棒了!想学英语的好好留着!》等等的分享,都给周围人造成了她在“积极备考”的错觉。但仔细想想,这些收藏的学习资料,丁星星一个都没有消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语学院的陈品也在做了一段时间“收藏家”后发现,单个的“复制”、“粘贴”、“收藏”在操作时貌似耗时少,但计起总和的话也很占用时间。“网上信息太‘海量’了,筛选过程中又多多少少会被其他信息干扰,到头来,让人感觉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或者说在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其实,也就是一种心理安慰,或者说是一种‘错觉’而已。”
“每次以学习英语为借口打开电脑,最后的结果却都是‘只藏不看’。”考试结束,考得“一塌糊涂”的丁星星总结了这一阶段的“备考情况”,“总说以后找时间看,可有时间就看电影聊天了……而且在网上学英语,也不用手写,直接粘到Word里,好像粘到自己脑子里那样,可是关上电脑就像清了屏,啥也记不住。”
收藏资料:多被“打入冷宫”
在一次整理电脑时,南京工程学院的王媛媛发现了一个名为《我爱英语》的文件夹。创建时间是“2007年7月8日”,可是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打开的,王媛媛早就忘了,如果不是新下的电影已经“存储空间不足”,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打开这个“尘封”的文档。
“总是想着反正收藏了,以后找时间再看吧。可是玩的时间怎么都有,主动学习的时间挤也挤不出来……一个连续剧可以一晚上加班加点地看完,可是一个小时一集的“行测”视频讲座,要多少天才能抽出时间?”
除了英语和公务员等学习资料,“收藏不看”的内容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什么《女人一生的读书计划》、《Photoshop经典注册,5天包你从入门到专家》、《177本名著浓缩成了177句话》之类的,”南京林业大学的杨阳打开自己的文件夹,发现很多资料自收藏之日起便被“打入冷宫”了。
“我还下了好多名家的电子书,不过一本也没看完。当时觉得有用,复制粘贴了一大堆,却没多少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当然不排除很多好学生整理的资料是会认真学习的,可是大部分想着‘以后再看’的人,基本上都成‘再也不看’了,网络上的分享更是如此。”
和杨阳一样,事实上直到国考结束,王媛媛收藏的“行测”视频也没看完。
“以后再看”:也许只是借口
研一的陈品尽量以一种客观理性的角度剖析自己和大多数同学的心态:“电脑、网络在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无形中使得学习变得肤浅、表象。”
“哪怕是买一本书,因为花了钱,倒是会看几页,可是网络上的复制粘贴,或者鼠标一点就可以得到的信息,反而因为其易得性而不被珍惜。”杨阳把这种原因归咎于网络时代知识的易得性,“有一次上课我们老师就很感慨,说是网络媒体把我们‘宠坏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根本没有恒心坚持下去,只是给自己找了个借口而已。”
“学习不能变成简单的复制粘贴。”南京财经大学骆老师认为。相较于电脑带来的便捷,骆老师却觉得这样的“便捷”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有些浮躁了。
在骆老师上学的那个年代,因为没钱买书,看到觉得有价值的内容只有靠抄。“我们那个时候,谁没有几大本甚至几十本厚厚的笔记?也正是因为资料的难得和信息的匮乏,抄来的东西大家会反反复复地学习、吸收、消化。所以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基本功都比较扎实,阅读过的东西会深深地印在心里,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现在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易得性大大增加,可惜的是,却没有人珍惜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