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耀华研究员:工程明升体育app的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弄虚作假 |
|
“我没做什么突出的工作,如果说有,也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如果说负责任,那电工所绝大部分研究人员都这样脚踏实地,不弄虚作假。”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电力电子与电气驱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耀华在采访中一再强调,是他所从事学科的工程明升体育app特点决定了研究人员“不能当大忽悠”。
话题从他“十五”期间实现的一项技术突破——大功率中频电源开始。李耀华一讲起科研问题明显健谈了很多。
中频电源是机场的核心设备之一。现在的机场,为了减少飞机发动机对机场周围的空气、噪声等污染,在飞机升空之前、降落之后以及设备维护期间,都需要由地面静变电源为其提供电能支持。机场用的地面电源一般都是中频的大功率静变电源。除了机场,这种大功率中频电源还广泛应用于现代化舰船、港口、码头等军用和民用设施。
然而,过去我国90%的高品质中频电源都依赖进口。能否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核心技术?
刚到电工所工作不久的李耀华和其他专家一道组成团队,开始啃这块“硬骨头”。李耀华所从事的领域属于电气、机械、控制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而每一位领域内的学者又都“术业有专攻”,因此必须要团队合作。
“我们的研究人员以及学生可谓‘前赴后继’,前辈作出的成果不断进步,但仍达不到国外产品的指标,后面的顶上来,继续突破。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终于实现了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李耀华的老搭档、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磁悬浮与直线驱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平如是说。
2005年,李耀华和团队创造性地解决了高品质中频电源的核心技术问题。研制的400赫兹中频电源不仅顺利通过各项性能指标和实际应用可靠性考核,做到了国内领先,而且其性价比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随后,在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批量生产,并陆续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等国内外机场闪亮登场,同时已出口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我们很好地解决了中频电源的高品质问题,这可以称得上‘世界先进水平’,因为技术难度很大!”李耀华说。
在谈到高压大功率变流技术研发与应用时,李耀华也是信心百倍。高压大功率变流系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是一个国家电力电子与电力驱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我国国民经济所需的高压大功率变流设备主要依赖进口。因此,开展高压大功率变流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需求,而且还是提高我国该领域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李耀华和他的研究团队,与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北京金自天正股份有限公司密切合作,经过近10年的刻苦攻关,在高压大功率变流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先后成功研制了7.5MVA IGCT NPC三电平水冷变流机组和15MVA IGCT NPC Back to Back水冷变流机组,并在现场得到了成功应用,引领和推动了我国高压大功率变流理论和技术的进步。
“做出有特色而且有说服力的工作,需要找准切入点。我们以研究所为基础的科研工作就是要做企业目前没技术实力做的,高校没有团队做的工作,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去啃一块块的‘硬骨头’。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专业的工程学科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弄虚作假,编造试验结果,修改数据等等。最终你是要拿出真东西接受实地测试的!”李耀华始终认为,工程明升体育app是不可能用假把势糊弄人的,一切都需要用实验结果和应用效果来检验。
对于学科专业带给自己的无形压力,李耀华是这样解读的:“我们研制的电源、电机驱动系统等电力电子变流设备和装置,功率等级高,涉及的电压少则数百伏,高则数千、上万甚至几十万伏,一旦出了差错,可能会造成重大的安全和经济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些无形压力之下,从事研究所必需的踏实、较真、富有责任感等品质,不仅自然而然地体现在每一位研究员身上,而且也深刻影响着团队中求学深造的每一位硕士、博士研究生。
团队中的新兴力量李子欣是李耀华和王平共同培养的博士,毕业后放弃了去美国做博士后的机会,选择留在电工所奋战。“这个团队比较和谐,学术和科研氛围宽松,也很自信,不迷信国外的月亮就比明升官网圆。我个人理解,目前我们这个领域,不是国内的人比欧美人笨,而是我们做得还不够细致、不够踏实。”走上岗位才10个月,李子欣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成长空间。
对于工程明升体育app研究生的指导培养,李耀华认为要有自己的特点。“瞄准若干个技术方向问题,提出若干个创新想法,重视并认真对待每一个实验环节”,这些在李耀华看来是培养一名合格研究生最基本的要求。
书写论文是梳理并展现研究过程和成果的重要形式,更是马虎不得。为了帮助学生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不断深入和扩充,李耀华坚持每月抽出时间听取学生的研究进展情况。学生的论文凝结着导师的思想和心血,因此论文发表时,导师署名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李耀华这几年指导学生写作、发表论文则很少将自己列为第一作者。在他眼里,指导归指导,但原创性的成果属于谁就是谁,即便是导师也不能“抢功”。
“2006年,课题组一位博士生投稿给某期刊,文章质量并未经我们把关,但将导师署名为作者。在要求付版面费时,我们才知晓,但发现其内容基本没有创新性成果,于是要求他必须撤稿,否则就在文中去掉单位与导师的名字。”当王平说起李耀华要求学生撤稿这件事时,更强调了研究组对于论文质量的把关,并表示珍惜自己的名字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责任。
《明升体育app时报》 (2010-11-16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