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和幸福不再有必然的联系,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明升体育app研究所所长、明升官网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6月22日,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明升体育app研究所所长杨东平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作了题为《理解和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的讲座。杨东平认为,真正的教育改革是树立新的价值观,即“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关于“人本主义”
杨东平提到,“以人为本”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意义,意味着国家从“以物为本”、片面追求GDP的转型。
西方中世纪以前,教育学中是“神本位”、“宗教本位”论占主导;工业革命之后“知识本位”开始盛行,可以说,直到今天,我国教育仍然秉承着这种以学科为中心、按照知识体系来教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而西方在20世纪后,由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教育中心”的理论颠覆了西方传统的教育学。
该理论七项基本原则是:健康;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有效的家庭成员;基本学习过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质;职业训练。该理论指出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
杨东平介绍,新明升官网成立后,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非常接近,但20世纪50年代后逐渐中止;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主要是政治化的教育;1978年恢复高考后,倡导教育公平,但教育基本是知识本位、考试至上的教育;1985年以后,国家提出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时为教育服务。杨东平认为,这一时期教育理念是片面化的、带着功利主义色彩的、只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20世纪90年代后,教育明升化开始推行。杨东平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开始倡导并推行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了。
“以民为本”即为人民服务,杨东平认为,随着党的理论的创新, “以人为本”绝不仅仅是“以民为本”的另一种说法,他说:“‘人民’和‘人’是有差别的。‘人民’是相对于‘敌人’来说的;而‘以人为本’的内涵则是指:在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之上的,以每个人为本。”
关于“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杨东平认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主要关注的是理论构建、宏观方针、目标及价值层面。早期提出的“素质教育”之所以一直以来贯彻执行不到位,并且片面地归纳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是由于此理论本身的不够严格、难于构建。而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则不同。杨东平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杨东平指出,这个概念并不复杂,理解起来容易,但做到却非常艰难。目前的基本现实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而是以经营创收为本、以高楼大厦为本、以升学率为本……总之,是以学生以外的其他目标为本,而学生成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杨东平强调说:“‘以学生为本’首先针对的是非教育和反教育的行为,不是做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需要纠正和克服的问题。”
第二,“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学生为本。这一层面杨东平主要是相对于“以少数优秀学生为本”的精英教育来讲。核心即为,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针对具体的操作性,杨东平提出培养公民的新的培养目标,并进行个性化教育。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代替全面发展。“鼓励个性发展才会有每一个人的发展,教育过程鼓励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杨东平说。
第三,“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为本。杨东平提到,当我们的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宅男”和“剩女”,当受教育和幸福不再有必然的联系,说明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杨东平赞同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非升学为本的;“生活本位”的教育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是来自生活,依据生活,为改善生活而进行的教育。新的教育价值观应该打破书本之上的原有局势,建立起生活和教育的联系。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侧重于教学过程层面。杨东平分别从学习方式、师生关系以及学校和社会的关系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自我指导学习。
据杨东平介绍,目前有很多类似理念的成功实践,比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该校推行三三制原则,教师单纯讲授时间不超过三分之一;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教师只讲授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解答疑问。这种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生精神面貌、培养学习能力,通过“体验、探究、合作、展示”的方式进行学习。
第二,师生关系。杨东平说,一方面,教师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下来,更多的是作为导师、朋友、指导(辅助)者,退到和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另一方面,教师更大程度地鼓励学生自我怀疑,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不断进行主动式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生自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蔡元培、陶行知等都赞同学生自治的理念,通过民主教育、公民教育,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学生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
第三,学校和社会的关系。杨东平倡导教育应该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和社区服务纳入到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社会工作,让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贯彻“自主、服务、责任、参与”的理念。
杨东平认为, “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主要是从宏观的国家、政策、资源配置的层面关注教育的发展。首先,教育发展为人民。教育是重要的民生事业,我们要办的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其次,人民参与教育发展。教育经费应占到国民生产总值应有的比例,包含教育在内的决策过程需要更加的民主化;最后,人民共享教育成果。这涉及教育机会的分享,以及怎样分享,如除义务教育之外各项教育事业——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学前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被惠及和发展的优先顺序等。
(高冉 整理)
《明升体育app时报》 (2010-7-13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