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尚不完善,出现了高校新生“录取不报到”的现象。而且这种不报到的新生群体逐年增大,从研究型大学到职技类高职高专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新建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更为突出。
对此,有关部门出台了政策:从2009年起,如果被高校按志愿录取但不入学报到,将作为诚信记录的内容之一存入考生电子档案中,作为下一年高校录取的参考。也就是说,如果考生被列入“黑名单”,高校可以考生不诚信为由退档。就此,我谈点个人的看法。
诚信记录:此法实属无奈之举
一些地方和高校出台这样的规定,从要求考生诚信的角度说,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录取不报到”,且不说是对其他考生入学机会的侵占,对高校招生财力与人力的浪费,仅就考生不守信用就值得质疑考生的人品问题。所以说,采用诚信记录的方式,对“录取不报到”的考生行为作出一定限制,有助于端正考生对考试和录取的态度,培养考生的诚信意识与社会责任心。
然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由于造成“录取不报到”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因出境留学,有的因家庭经济困难,有的因未能进入理想院校、专业而选择复读,还有的因生病或别的原因。尽管短时间内要弄清原因有难度,但高校还是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区别对待,不能一味责怪学生不诚信,甚至利用制约性规定惩罚学生。同时,还要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出了问题,比如学校声誉、教学质量、学校收费、奖助学金等,致使学生作出了放弃该校的决定。
双向选择:落实考生平等权利
自恢复高考以来,我国出于对高考招生制度公平公正的考虑,一直过分强调统一,而忽视考生的个性化选择——所谓“一次志愿定终身”。
高考招生有明确规定的“两不改”:考生的志愿表(卡)一经填定,不得更改;已被高校正式录取的新生,一律不准改录其他学校。按照我国目前实行的集中分批次按志愿优先的高考录取原则,一个考生只能拿到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种制度使得考生在一所高校录取不成功,就几乎失去了被其他高校平等录取的机会。
其实,新明升官网成立前,一名考生同时报考几所大学,甚至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也是常有的事。在美国,一个高中生可能手里同时拿着几份录取通知书,由自己选择喜欢的高校就读,即使像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每年的报到率也不过60%~70%。
事实上,考生填报高考志愿就像一场赌博,第一志愿落空,第二志愿往往就成了摆设,优秀学生一下子被扫入二流,考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平等选择。公民有平等享受公共教育资源的权利。
“两不改”只是体现学校单方权利的不平等政策,忽视了考生的自由自主选择权,是对考生正当权利的漠视。高校仅仅把“录取不报到”归结为考生不诚信并出台限制措施,是高校长期处于垄断地位、没有市场竞争意识的表现。因此,当务之急是高校应该通过必要的招生制度设计,逐步开辟高校与考生双向选择的绿色通道,废除高考招生“两不改”的规定,探索“双向选择,多次录取”的招生制度。
生源减少:高校要转变发展方式
根据国家统计局年报,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分别为849万、834万、803万,适龄升学人口的不断减少已成趋势。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57万,比2009年的考生数减少65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据我国人口统计数据,到2020年,18~22岁年龄段的人口总数为8920万,比目前的12438万少3518万,要实现40%毛入学率,意味着202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3568万。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907万。以此推算,从2009年到2020年12年间,高等教育总共增加规模只有611万,也就是每年增加50万。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高校生源的绝对数明显减少,不能满足现有高校招生规模的需求,高校将面临严峻的生源危机。
适龄人口减少,高校招生生源面临持续减少,在未来10年内,很多高校将不能再扩招甚至要减招。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表面上看是生源危机,实质也是提升水平的转机。10余年的高校扩招,规模浩大却质量堪忧。因此,各类高校要未雨绸缪,尽快把精力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建设上来。
在这一转向过程中,高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重新确定办学定位、增强教育质量意识、改革管理体制,建立自由转学制度等等。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要从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学科专业设置、资源的均衡配置等方面,对一些高校与专业实行关停并转,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从人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关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高等教育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舆论宣传与政策引导工作,不断提高国民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从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和填报志愿方法等方面,大力废除“以校为本”实施“以生为本”改革探索,拓展考生选择高校的空间。
以生为本:消解录取不报到现象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讲,“录取不报到”未必是件坏事;相反,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的年代,考生只要有大学上就很好了;而在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布局调整、结构优化、层次多元,为考生选择优质高等教育以及适合自己兴趣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条件。
目前我国对高校新生“录取不报到”现象,主要采用纳入诚信档案限制考生行为的做法,根本原因不是高考招生技术路径问题,而是对高等教育目的的认识问题。
举办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是为了学生的成才。只要“以生为本”、本着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把高校定位在为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机构,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找到高校与考生双方互相选择的高考招生办法,消解普遍存在的“录取不报到”现象就不成问题了。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明升体育app时报》 (2010-8-24 A1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