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升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 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明升体育app下载 - App Store

明升体育app

明升体育手机版


 
作者:王潇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1-10-18 14:18:54
选择字号:
访超级稻九百公斤攻关团队:听“袁隆平们”说

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超级稻试验田基地,攻关团队中最年轻的是22岁的赵叶朋。他正在帮忙搬运稻谷。王潇 摄
 
他是打着手机走进会面室的,又在采访结束与记者握手言别后,迅疾起身飞快地跑着步离去,一转眼就不见了。他的助手们也说:在研究中心这个大院,你看见他几乎都是在“跑”,很少用“走”;他还常常凌晨三四点回复电子邮件;他会工作到额头发热,又担心是过劳死的征兆,于是不管家里还是实验室,倒地就睡……
 
他是邓启云,这次900公斤种子“Y两优2号”的发明者,也是整个大院公认的“工作狂人”。而打动这样一位“工作狂人”接受这次采访的理由,只是记者的一条短信——记者是在隆回县试验田基地采访时从农民的口中了解到他,并通过农民联系上他的,所以他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能实地去田间考察,通过和农民接触、交谈再找到我,这点让我很感动。”
 
他是袁隆平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在隆回县羊古坳乡的几位农民的口中,邓启云是和他们走得最近的一位专家。去年收割稻谷前下了场大雨,农民急得跳脚,邓博士赶紧电话过去:“别担心,我这个品种不落粒,不受下雨影响。我的孩子我清楚!”
 
他活脱脱就是又一位袁隆平。
 
从会面室出来,正是中午时分,阳光下只见一群年轻人在大院内拿着仪器专心做研究。太阳火辣辣地直射。他们说:“就是这个时候水稻的花才开得最大,这时测试才最有效。”面对记者,年轻的博士生如熟人般用浅显的语言介绍,与袁隆平一样平和,嘿嘿地笑。再看前后左右楼里走进走出的,一如袁隆平那般黝黑,有的捧着仪器,快步走过,碰见熟人停步交谈几句,又看着手表匆匆散去,有的挽着裤腿、顶着草帽,却在仔细阅读橱窗里的讲座介绍。
 
是农民,是工作人员,还是学生?都是。
 
记者突然感觉到:为什么袁隆平的攻关永不停歇,又为什么袁隆平的攻关总能成功?这些人就是答案。
 
邓启云 1997年考上袁隆平博士生,在袁院士身边工作至今
 
“一切创造源于爱心。他热爱一切事物,这种热爱可以大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层面,也可以小到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大院里的草绿了,枝叶发芽了,老爷子一定是第一个发现。在他身边,我们得到了最好的精神食粮。”
 
邓启云俨然没有印象中科研狂人的严肃,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乐呵呵如孩童一般。“我这点是比较像老爷子的”,邓启云说,“我做喜欢的事,一点都不觉得苦。”“老爷子”,是大院里的人们对袁隆平的昵称。
 
他用“一切创造源于爱心”来解释袁隆平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力。“他热爱一切事物。这种热爱可以大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的层面,也可以小到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邓启云说,大院里的草绿了,枝叶发芽了,袁隆平一定是第一个发现;打排球,只要有袁隆平在场上,那气氛一定是生龙活虎,“就是出于热爱,才会触动他研究这个领域的决心;也是出于热爱,才会去仔细观察!而内心麻木的人,对再有意思的事都会熟视无睹。”
 
当然,袁隆平对事物的领悟力和超强的记忆力,也让邓启云自叹“一辈子只有学习的份”。邓启云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一次农作物两系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国研究各种作物的专家做汇报,很多作物明升官网都没有,甚至没有听说过。但是袁隆平不仅英语好、听得明白,而且能敏锐地抓住要点,提的都是核心问题。还有一次,邓启云去向袁隆平汇报实验结果。因为袁院士太忙,邓启云便去他家里汇报。邓启云一边汇报结果,袁隆平一边煮面吃。邓启云把结果列了六点,开始时说一点还停一停,看看老师有什么反应,见他一直在吃面,便按顺序把六点都念完了。结果汇报完毕,袁隆平面也吃完了,复述一二三四五六点,一条不差!而且都是关键信息。“我实在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一条,就是袁隆平一直讲的,认准了路就坚持走下去。这次攻关900公斤成功的种子“Y两优2号”,就是邓启云将袁隆平在1997年提出的划时代的技术路线——杂种优势与形态改良相结合——进行了发扬的结果。邓启云解释说,形态改良就是说要塑造理想的株型,就比如一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有高大的身材;而杂种优势就是指杂交的子代在生长活力、育性和种子产量等方面都优于双亲,就像是优秀运动员所具备的健壮体魄。这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培育出优秀稻种。这条袁隆平提出的独创性的育种技术路线,如今被证明是“高瞻远瞩”,这次900公斤的种子相比原先的“Y两优1号”种子,就是更加协调地实现了“理想株型+杂种优势”这条袁氏技术路线。
 
王化永 种粮大户,隆回县羊古坳乡赵家冲村村支部书记
 
“袁院士对我说,做事不能计较名利。我要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农民,帮袁院士把目标一一实现。”
 
肖利民 高产攻关示范小组成员,隆回县羊古坳乡农技站站长
 
“袁院士是我们农民的米菩萨。他最看重实实在在做事的人。”
 
在雷锋村试验田基地见到王化永,他刚从医院回来——医生嘱咐多休息。没顾上喝一口水,他就骑着摩托车,去稻田指挥收割。
 
雷锋村基地,就是这次验收900公斤成功的地方。百亩田中忙碌穿梭扛稻谷的,是王化永的弟弟王化贤、外甥赵叶朋以及几位熟识的村民,他们要把收割的稻谷搬运到空地上晒干,已经连续一周,每天工作10多小时。“我们要和老天赶时间,这几天太阳还好,下了雨就糟了。”王化贤说。
 
而41岁的王化永,就是那天在验收现场明升app官网直播时给袁隆平汇报数据的人。他2008年从一位小有积蓄的砖厂老板,转作重新起步的水稻种植户,风凉话不断、挫折也不少,但王化永曾在一次袁隆平来隆回视察时许下诺言,一定要帮他把900公斤实现,“说到就要做到。”
 
全国有40多个点,近10万亩在试验攻关,为什么雷锋村能攻关成功?肖利民不无自豪:“差别主要在于种植方式。别人都是千家万户搞,我们这里是一个人承包,一个团队来搞。”
 
王化永组织了一个高产攻关示范实施5人小组,大家分工明确,劲往一处使,从而确保验收的百亩片中,每一亩产量都能达标。羊古坳乡农技站站长肖利民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这位在基层工作38年、近15年都投身于高产攻关、王化永口中的“师傅”,从插秧到收获,每天都要去田间好几次。“很多核心技术都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肖站长向记者打趣说。例如初期要让水稻扎得深,促早发,水就要少;而孕穗期则需要大量的水。沟开得宽好还是窄好,肥料什么时候施最好,都有讲究。他们都一一通过实践来摸索。
 
所以,每次去长沙汇报数据,袁隆平再忙也要抽出时间与他们交谈,认真听取他们汇报。袁隆平不止一次地说:“电脑里面搞不出这些。”
 
“袁院士是讲明升体育app的。他设定哪年达到什么目标,都是经过明升体育app计算的。”肖利民谈起袁隆平的“种三产四”、“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等理论,如数家珍,并在稿纸上飞快地演算证明。
 
“袁院士很实在。”这次验收前4天,袁隆平来隆回的试验田,仔细实地察看了水稻情况,对水稻长势非常满意,于是当有记者问他对攻关900公斤的把握,袁隆平大手一挥,笑言:“只要老天爷他帮帮忙,900公斤百分之百达到啦!”所以当有人建议忽略900公斤只说“高产”,他就大为光火:“我就是要攻关900公斤!”
 
“袁隆平最看重做实事的人。他不看你的身份地位,你踏踏实实做贡献,他就瞧得起。”王化永说。
 
在他们看来,为袁隆平做事是莫大的骄傲。
 
辛业芸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袁隆平院士的工作秘书
 
“1996年,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那个超级杂交稻要是研究成功了,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个愿望很快在2000年实现了。紧接着,他又说,‘要是这个第二期目标实现了,那我就心满意足了。’到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目标即将达到的时候,我再也听不到他说‘心满意足’这个字眼了。我意识到,他是不会满足了。”
 
当“秘书”遭遇“记者”,角色的冲突让辛业芸说:“我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见袁老师,他这么忙。”
 
但撇开这样一个角色,她却是研究中心大院里人人口中的好人。经不住记者三番五次登门,她终于在记者临上飞机前两小时,安排了和袁院士的会面。甚至在等待袁隆平的过程中,比记者还着急,一再担心记者误机。辛业芸说,她每每回忆起成为袁隆平秘书的过程,都暗暗对自己说:“袁老师这么伟大的明升体育app家都没有架子,我以后也绝不给别人脸色看。”
 
1994年国家领导人来湖南视察,要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当时还在湖南省农科院工作的辛业芸懵懂地想加入这一行列,便给袁隆平写了封自荐信,又 “一个电话打到袁老师家里去”,凭她的想象,应该是袁隆平身边的助手或是秘书接电话,“我还琢磨着要怎么能和袁老师说上话。”结果,居然就是袁院士亲自接的电话。“我的头脑一片空白,话也不会讲了。只说我想到这边来工作。袁老师很和蔼。”辛业芸回忆,后来面试完还是袁隆平带着她去人事部登记的,“袁老师一下就让我放松下来,一点都没有架子。”
 
在袁隆平身边15年,辛业芸总结出老爷子的“三个不”:
 
——不满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翌年国家开始立项研究。“那时候,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那个超级杂交稻要是研究成功了,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个愿望很快在2000年实现了。紧接着,他又说,‘要是这个第二期目标实现了,那我就心满意足了。’到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目标即将达到的时候,我再也听不到他说‘心满意足’这个字眼了。我意识到,他是不会满足了。”
 
——不停歇。“他不会觉得脑子一片空白是很舒服的状态。他的头脑一直都在高速运转。他喜欢打麻将,锻炼脑子;他喜欢打排球,而且是忠实的记分员。他计分有门类,两边的比分记得,哪个人‘筐瓢’(长沙话‘失误’)几次他也要算,这是他自己的一个习惯,在刻意锻炼自己的大脑。他每时每刻都有安排,如果没有安排,就觉得索然无味。”
 
——不服输。“他内心里会暗暗使劲:我做这个水稻,我就要做到世界之林。他很少说这样的话,但是我们身边人能感受。他常说,做研究肯定会有失败,一个是不要怕,一个就是方向要对。即便是曾经有人说他是疯子,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研究……”
 
也真是凑巧:前天是世界粮食日,昨天是世界消除贫困日,这两者之间,显露着某种意味。
 
而记者此次五日追访得到的感受是——
 
袁隆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明升手机版(明升官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手机版 相关论文

图片手机版
>>更多
 
一周手机版排行 一周手机版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