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升体育app手机版》:台湾清华别样红 |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55年来相隔千里的两个“清华”秉持着同样的校训。
台湾清华的校长有一个法宝——“留给新任校长三封锦囊”:如果新校长接手工作后两周不能进入状态,第一个锦囊的指示是“将所有责任推给前任校长”;3个月后还是不能进入状况,那第二个锦囊告诉你“换掉所有旧模式”;如果6个月后依旧,那么,最后指令就是“你可以辞职了”。
实际上,台湾清华的“法宝”很简单,只有四字:不断突破。台湾清华一直致力于追求学术卓越,提供高品质教学,创建优质研究教学环境,学术领域完整且均衡发展,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摸索,终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艰难“复校”
1948年12月初,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清华园外进行拉锯战,时任清华校长梅贻琦仍在清华主持校务和上课。
在傅斯年主持的“抢救大陆学人计划”中,梅贻琦是专机“抢救”的首选。梅贻琦离校那天对同事说:“我一定走,我的走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假使我不走,这个基金我就没有法子保护起来。”
梅贻琦为了清华基金确实走了,他以基金利息协助在美学人研究,并以学术书刊仪器赠送台湾专科以上学校。就在他旅美的第3年,大陆院系大调整开始了,清华在这次院系调整中元气大伤,综合大学变成工科大学,他建立起来的“教授治校”制度荡然无存。
1954年,梅贻琦与台湾“教育部”接洽在台成立研究机构。由于依照1929年中美政府协议内容,清华基金会为民间机构,政府不能干涉,同时基金会只能动用利息,不能动支本金。于是,最终决定首先启用基金利息恢复清华学报。
1955年12月,台湾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台湾清华复校先设原子明升体育app研究所,校址定在新竹,建筑费与经常经费由政府拨付,图书设备经费由清华基金利息支付,在台复校工作正式开始。1956年9月,招考第一批研究生共15人。当时,台湾清华招考研究生时就有一个规定:国文、英文必须及格,录取与否看专业。1964年台湾清华大学部方始招生。
提到清华,不能不说著名的清华基金。实际上,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正是由美国所退的部分庚子赔款的款项所设立。庚子赔款条约废止以后,清华的经费才开始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下拨。这笔款项就形成了清华基金,并由美国华美基金会管理,当时的本金大约有300万美元。
这笔钱解了台湾清华的燃眉之急。新竹复校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问题。由于教工薪金不高,无人愿意来任教,于是梅贻琦便拿基金利息作为津贴补助教授。“这样一来,清华教授的薪水就十分可观,学校也利用那些校款盖了很好的教授宿舍,就是现在的东院,三十五坪(一坪约为3.3平方米)的新房子,其他学校都没有。”台湾清华退休教授何世延回忆道。
徐贤修任校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扩大学校,开办工学院,而师资设备等经费也是出自清华基金。
“清华基金由于是美国基金管理,实际上也存在不少缺陷,在当时,这笔钱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是校长的私房钱。”台湾清华原教务长朱树恭教授说。现在情况可能有所改善,学校开始实行《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保管运用办法》对这笔校款的使用进行监督。
“北京清华也知道这些利息,不过现在还是归台湾清华管,实际上,美国在政治上认同明升官网大陆,所以北京如果想要这笔钱,也能要过去。不过,我听说因为北京清华是重点学校,经费充足,这点钱就算了,留给台湾清华用。”朱树恭笑道。
即使有了这笔钱,台湾清华在新竹复校时,境况依然很荒凉。当时,全校只有一条柏油马路,是通往原子炉的,因为总有访客来参观原子炉,学校才修了这唯一的一条柏油马路。就连梅园后来的柏油路,都是蒋经国拨款修的。
学术卓越
台湾清华在建校之初,就传承和奠定了朴实无华、尊重学术的传统校风。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第一任校长梅贻琦的治校理念,他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将学校的工作重心放在打造精英“教授团”上,由教授们选择评议员,由评议会决定大政方针。这样一来,每个教授都全心全意为学校未来发展做考量。
1970年徐贤修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在其任上,创设了大学部的三个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和原子明升体育app院。当时台湾清华拥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员,也从30余位增加到100多位。可以说,台湾清华复校是梅贻琦一手促成,但真正建校,从研究所迈向完整大学,是从徐贤修开始的。
学术卓越最重要的是:一要有“大师”传承立论、主持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大师”与杰出教师,也是学术卓越最显著的表征。台湾清华曾出台“学术研究大师培养奖励办法”。出资新台币300万元,支持有潜力的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帮助他们成为大师级教授,提升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台湾清华一贯坚持民主制校理念,早在1989年,台湾清华建立了遴选制度,各学院院长都是依制产生。
从第一任校长梅贻琦到第八任校长李家同的任命,均由台湾“行政院”或是“教育部”直接下发人事命令,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成立后,便由该委员会讨论众位“院长级”候选人资历,投票遴选出1至3位候选人,提交“教育部”。第九任校长沈君山就是首任经由台湾清华本校教授遴选产生的校长。沈君山在任期间,台湾清华开始由一所理工学校发展成注重通识,并具有人文气息的大学,与台湾大学互有所长,并称为台湾最具学术声望的大学。
台湾清华除在基础理论上的研究已获肯定,在实际应用上与明升界也能密切配合。1998年校长刘炯朗上任。在台湾清华优良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加强与高科技厂商的联系。他认为,理想(基础明升体育app与文学、艺术)与现实应用(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需兼顾。他一直用“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来形容学校办学,进步得不够多也会掉在别人后头,压力是永远的。
台湾清华现任校长陈文村认为,台湾清华要秉承这样的传统:学术创新是大学首要责任,清华应充分尊重学术自由,追求学术卓越,重视教学,关心学生,关怀社会,努力跻身国际一流大学之列。
教育为本
现代研究型大学既不是只传授知识的“学堂”,亦不是仅追求学问的“象牙塔”,现代研究型大学应该是多元化的大学,但无论何时,传承知识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利益应放在首位,台湾清华强调大学教育应重视教学,融入高品质的教学内涵。其历任校长都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推动大学发展。
1969年接任台湾清华校长的阎振兴就坚持“一国教育,倘不以民族精神为骨干,将失去其灵魂。”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必须予以加强,使青年学生在均衡发展的教育中,获得整体的进步。
刘兆玄则于1987年出任台湾清华校长,他率先动员全校教职员及学生以民主方式完成新的组织规程,为清华校园民主及教授治校奠定了基础。同时,改善了学术环境,使台湾清华的学术水准得到大幅提升。另外,推动弹性学制,与导师制度相互结合,兼收教学与辅导双重功效。
而李家同代理校长期间(1993~1994年)极为关怀弱势学生,并最早在台湾大专校院推动增加残障学生就读机会,创造无障碍环境。台湾清华各学系全部开放招收视障学生,成立“盲友有声书籍服务委员会”。
2006年,台湾清华陆续推出改良式甄试入学机制的“繁星计划”,对缩小学生入学的城乡差距发挥极大作用。另外,为能延缓专业分流,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同年,率先采取“院系并行招生”,更打破岛内大学招生及宿舍生活的刻板传统,吸收世界顶尖大学住宿学院的精神,推出“清华学院”计划。
一所高水平大学也离不开良好的经营绩效,踏实的校务发展蓝图,卓越的校务制度与高品质的行政支援,并与明升和社会紧密结合。正如现任校长陈文村所言:“大学不能自外于社会,须关怀社会,为社会贡献知识与建言,甚至做为表率,引导社会善良风气。”
参考资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