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南方农村报》评论版发表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写给袁隆平院士的公开信,信中,李昌平希望袁老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水稻研究,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并佐之六大理由,呼吁还给农民自由选择种子的权利。
此文被网络广泛转载,引发热议,有人支持,也不乏反对之声。27日晚,记者连线正在农村调研的李昌平。
李昌平,曾任湖北监利棋盘乡党委书记,在农村工作17年。2000年3月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突出的三农问题。现为河北大学明升官网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
并不反对杂交稻
京华时报:这封公开信的观点你是第一次发表吗?
李昌平:去年老家受灾,大面积的中稻被水淹没,绝收,农民撂荒,补不上种子,那时也写过一个千字小文说这个事。
京华时报:为什么写信给袁隆平先生?
李昌平:袁隆平做了很多贡献,但种子其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我觉得要保住常规稻,最合适的人就是他了。
京华时报:您建议袁隆平先生放弃研究杂交水稻?
李昌平:我并不反杂交稻,信里也充分肯定袁隆平先生的贡献,见报的只是一部分。杂交稻不是无条件生产的,如果要产量高,相应肥料就必须追加很多东西进去,像袁隆平先生搞超级稻,一亩可产两千斤,要相应条件,也要钱,还对土壤有破坏。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应该回过头来提醒人们,为农民保留一些种子。
杂交种无力抵灾害
京华时报:农民没有自己的种子会带来什么危害?
李昌平:农民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会大大下降,这对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是个威胁。像我家乡去年受灾,中稻绝收后,农民没办法补种。以前可以用自己种过的早稻种子播种,再收一季。我们国家的灾害其实很多,比如像现在北方玉米已开始播种,这时一场冰雹一打,就需补种,但种子公司种子已经卖给你,就补不上了,不仅仅是水稻。
京华时报:为什么种子公司补不上?
李昌平:种子公司出售按季节,而且是一种商业行为,不会多储备。如遇战争、天灾等,就无法保障,除非是国家行为。国家如果没有“传宗接代”的种子,都可能导致威胁。
应保留30%常规稻
京华时报:常规水稻也能高产,且品质也好,这个怎么得出的?
李昌平:很多常规稻,经过千百年选育出来,兼顾常量和品质,达到一个自然的最优平衡点,又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抗灾能力强。我在农村当过十几年乡干部,在常规稻和杂交稻比较中,常规稻过千斤非常普遍,而且品质好,抗灾性强,只是政府、科研部门都不愿花钱去培育常规品种。留常规稻的观点,我不是最近才有。90年代中期,我们乡里“胡选”水稻品种,10年不衰,一直打败杂交稻,后来政府不投入等多方原因被淘汰了,那个时候就一直想,要怎么保留部分农民自己的种子,品质好又能降低成本。
京华时报:信里,您呼吁有关部门进行立法规定,保留30%的常规种子,这个30%怎么来的?
李昌平:从粮食安全角度看,我们国家现在不是生产不足,去年粮食产量历史最高,我保守估计留70%杂交稻就不影响全局,能保证粮食安全,不会导致短缺。
京华时报:为什么需要政府介入?
李昌平:要有国家战略,全国应该留10个县种常规稻,政府应收购种子,放在仓库里,遇到灾害就拿出来给农民种。在日本,主粮一定用本国种子,像水稻绝不会用外国的,其次一定会留有常规种子。
自信观点将被认同
京华时报:信交给袁先生了吗?
李昌平:还没有,打算回京后,给他发一封邮件。
京华时报:你觉得袁先生会认同你的观点吗?
李昌平:我觉得他会的。袁老从事研究并不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他一定会认真思考国家种子战略,这是个大问题。
■网友观点
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支持李昌平老师的倡议。虽然杂交稻总的来说单产高于传统种子,但是应该加强常规育种的研究和推广,保障农民种粮的自主性和经济利益。
yao:我想,作者是认为杂交种的种子已不是什么高科技了,某些特定环境下常规种也有优势。然而现在,由于杂交种不能留种,每年播种时,农民都需高价买杂交种子分薄了农民的利益。此文章是为农民说话,作者好人!
匿名IP:115.236.50.*作者对杂交育种似乎不太了解。事实上大面积栽种的植物会天然杂交的,“胡选”实际上就是杂交优选的过程。这与转基因育种有本质不同,不能同论。而且,杂交也不一定非要高产,也可以按人们的需要,做杂交抗病等。
匿名IP:123.67.62.*种子问题需要完善的制度去进行管理,这个问题不是明升体育app家能解决的。在有限的土地上种出能满足需求的粮食,才是真正严峻的科研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