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一公布,一些所谓的“状元”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状元”们是怎样获得高分的?平时是怎样学习的?他们有什么好的生活习惯?为什么会这样“牛”?他们被哪些名牌大学争夺、录取?最终读了什么专业?获得多少奖学金……这些都成了某些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状元热”的直接推手是手机版媒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一些媒体不顾导向、不负责任,热炒高考“状元”,其后果,不仅干扰了高考的舆论环境,同时也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状元热”的深层原因不仅仅在于媒体炒作,大学、中学对高分考生的青睐和追捧,也让“状元”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中学整天把“素质教育”挂在嘴上,真功夫却扎扎实实下在升学率上。特别是一些名校、示范校,不满足于100%的升学率和90%以上的“重点率”,暗地里比拼“北清率”(即考上北大和清华学生的比例)和“状元”,似乎只有这样的硬指标才能显示出名校的真正实力。
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对高分学生的宠爱和青睐,更让“状元”变得异常抢手。某些大学每年都以招到多少“状元”为荣,招得越多越自豪,招得越多越“牛气”。似乎多招一些“状元”,就能多培养出一些大师。为此,这些名校的招生办负责人都使出浑身解数,笼络全国各地的高分考生;有的不惜用一些“不太地道”的手段,毁他人的声誉,挖同行的墙脚。近日发生在上海高校间的招生暗战就是例证,难怪老百姓说,为了争抢高分考生,大学不惜“撕破脸皮”。
大学、中学如此厚爱“状元”,究竟看重“状元”什么?是“状元”的综合素质?还是他们的发展潜力?有关机构对多年来的“状元”追踪研究表明,与高考成绩一般的考生相比,“状元”的发展潜质并没有明显优势。就连出了很多“状元”的中学、招了很多“状元”的大学,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原因其实不复杂,因为高考毕竟是一考定胜负,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著名的大学、中学之所以对“状元”情有独钟,说到底,看重的是这些考生的分数。由此可见,不论中学还是大学,其人才观还没有真正跳出“分数至上”的误区。
在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SAT)中,也常有一些学生获得满分,成为所谓的“状元”。然而在升学中,仅凭分数是不够的,“状元”也可能被大学拒之门外。有一年,365个SAT满分获得者申请哈佛大学,165人被拒绝。这不仅由于哈佛大学要求高,更是因为他们不把分数作为录取学生的唯一依据。教育专家、美籍华人黄全愈评论说:哈佛大学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如何改革和完善评价标准,如何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目前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无可回避的课题。那些著名的大学、中学,与其拿“状元”给自己脸上贴金,不如通过实实在在的实验和实践,为建立新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用一点心、尽一份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