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爱好,是一个人保持科研热情最重要的动力。如果对科研没有兴趣,“逃离科研”也许是明智之举
近日,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院研究员程代展老师在上的一篇博文《》,让许多关心科研的人士“无眠”。
博文中,程代展讲述了自己即将博士毕业的得意弟子,拒走为他铺好了的科研道路,而到北京某中学任教。这一决定,让当导师的程代展“无法接受”,“欲哭无泪”。
一石激起千重浪。该博文引发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感慨,有人感叹博士生任职中学是人才浪费,有人则担忧出现后继无人的“科研危机”,等等。
如何看待这些感慨?我们不妨从最朴素的道理谈起,即支撑一个人从事科研事业的持久动力在哪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给出了答案。一个人,是否愿意献身科研、能否做出杰出的贡献,内心蕴含的科研热情至关重要。程老师的这位得意弟子,虽是老师眼中的“天生做科研的料”,可他本人却坦言:“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这一点恰恰被程老师忽视了。做好科研工作,通常要忍受常人不能承受之寂寞和清苦,兴趣和热情尤为可贵。只有对科研感兴趣、保持热情,才能让科研工作者在单调中发现乐趣、在乏味中获得满足,从而在攀登明升体育app高峰的道路上执着前行。
在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继续深造”已然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缓兵之计”,真正基于兴趣而读硕、读博的又有多少?所以,大可不必为那些对科研失去兴趣的“逃离”者惋惜。
再者,博士教中学又有何不可?曾在新西兰攻读博士后的丁莉萍回国后自愿到上海当了小学老师,投身于数学教学改革,激发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成为应试教育改革的成功范例。前不久,她从全球15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拿到挪威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聘书。丁莉萍的经历启示我们,拥有高学历的人才,到中学甚至从事更基础的工作,同样可以施展才能。
有教育学者表示,孩子和优秀的老师接触的越早、越多,越可能提前发现自己的兴趣,成长起来的可能性更大。钱学森先生也回忆,自己就读的北京师大附中的很多高中教师,就是北师大的教授,水平很高,对自己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从教书育人角度看,博士生任教中小学,不仅不应该为之感到可惜,还应当鼓励。中学的三尺讲台同样大有作为,其他岗位亦然。相反,如果违背了人才自身意愿,揠苗助长,则可能南辕北辙,反倒约束了才能的发挥,这才是人才浪费。
不可否认,当前一些优秀的科研人才因为工资待遇太低而放弃了相对清贫的学术生活,另谋高就。这一现象的确值得关注,但与因为缺乏兴趣而“逃离科研”是两回事。 (原标题:为“逃离科研”失眠?也许不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