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师范大学学校本部在多个教学楼门口张贴通知,为解决学生上自习教室紧张的问题,从4月6日起,将组织工作人员、学生联合对各教学楼进行检查,禁止非本校人员在教室内上自习。(4月6日《齐鲁晚报》)
的确,近年来类似的高校“逐客令”并不鲜见,山师大此举更是又一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大学资源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讨论。不少人对于该校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笔者认为,山师大的“逐客令”不无道理。如果本校自习教室由于校外人员的“不请自来”而无法满足本校学生的需求,那就是一种挤占资源的现象。作为校方,山师大管理的出发点是确保本校学生能有好的学习环境,也在情理之中。
有人曾提议,大学应该成为城市里的一个景区。换言之,人人皆可来此参观,共享“景区”的资源。近几年,在社会的呼声下,高校日渐走出了“象牙塔”,在学术和在管理上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对外开放”。这既使高校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大学的公共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但由于管理开放了,人人皆能自由进出校园,大学公共资源变得紧张起来。人群涌入图书馆致使借书难,外来车辆借道大学校园造成交通拥堵,校外人员频繁光顾免费体育场导致运动设施多受损坏等等。此外,过多的“游客”流连忘返于大学校园,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当然,这断然不能归咎于“非本校人员”,但是不是应该反思日益深入的高校“开放”政策呢?
近年来,就不断有北大师生抱怨,校园里涌入游客过多,特别是旅游旺季,致使校园内熙熙攘攘,像个农贸市场,严重地影响了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大推行“限客令”,校外人员进北大须由本校师生或者其他人带领。2009年8月,北大保安部规定,将对入校旅游人数进行限流管理,每天不超过3000人。北大校园游客人头涌动的场面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
北大此举,也得到了众多师生拥护和市民的理解,可以看做高校资源有效管理和对外开放的一个典型范例。
笔者并不反对“对外开放”,但决不支持无节制的“开放”。“开放必先安内”,大学的一切设施资源,都应首先以本校师生为服务对象,只有在满足了本校师生需求之后,才谈得上“对外开放”;只有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的积极开放,才能保持长久与和谐。否则,那便是“本末倒置”“不务正业”的荒唐行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