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解读梅贻琦先生“大师说”时表达为“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育人)之谓也。”这个括号注释,我以为是符合梅先生原意的,只不过梅先生认为不言自明罢了。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学生和教师,谁为大学之本?”这个问题实在是难以回答,因为两者都很重要。大概是因为难,所以常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含糊说法。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大学为谁而办的根本问题,即是为学生发展请教师还是为教师发展招学生?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我要说,大学育人要以“学生为本”。
一定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反对者或以梅贻琦先生“大师”说为据:“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鲜明地讲出了大学延揽“大师”的重要性,但并不能由此就延伸到“教师为本”说。
让我们看看梅先生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在全校大会上发表的就职演说的全文,就不难发现梅先生的原意是延揽大师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我们的智识,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ration。但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在演讲最后,他还进一步明确了办大学的目的:“我们做教师、做学生的,最好最切实的救国方法,就是致力学术,造成有用人材,将来为国家服务。”通读梅先生演讲全文,对他的办学理念管中窥豹式的理解自然不攻自破。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解读梅先生“大师说”时表达为“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育人)之谓也。”这个括号注释,我以为是符合梅先生原意的,只不过梅先生认为不言自明罢了。
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上,明确“以学生为本”,意在明确大学是为学生办的,明确教师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在强调教师职业的根本使命在“育人”,教师职业的价值在“育人”。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是没有彻底地坚持大学“育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会引起许多问题。比如:
——教师不愿意讲课。不以为为学生讲课、辅导是教师的天职,反以为是耽误时间影响自身的学术发展。
——导师对研究生只“用”不“导”。不以为指导研究生之责在育人,是在研究过程中帮助学生拓展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抓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深入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独到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等等,而以为就是要学生干活出文章,为自己的学术简历增添成果。
——教师讲课不以学生为本。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启发学生学习,只顾“灌输”,生怕讲少了学生不知道,殊不知正是这种“好心”泯灭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激情。
……
所有这些,往往伴随着学校乃至社会对于教师学术成就的片面期待以及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政策。如果学校乃至社会以为“学术”、“学科”比“学生”更重要,那也就无怪乎教师的工作中“失本”之现象大量出现了。其实,依梅先生之意,致力学术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在学生的成长中教师自身才得以发展。
讲“以学生为本”实际上就是讲“育人为本”,其中绝没有忽视教师重要性的意思。因为教师是育人之人,大学之水平高低,与其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育人态度是紧密而且“正相关”的。现在我国大学的不足,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之外,最要紧的就是缺乏优秀师资。因此,我们把培养、引进和用好师资,作为当前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现在政府和学校都推出了许多有力的人才计划,这是大好的事情,但是千万不可离开“育人”之本搞师资发展。倘仅以发表研究论文“论英雄”来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教师,或可风光一时,长久必然适得其反。所以,越是重视师资,越要明确“育人为本”。
任何一所大学都是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流的大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声誉日隆,不仅是因为它聚集了一批“大师”,更是因为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学生”。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恰恰是这些杰出学生才使教师成为“大师”。因此,大学坚守“育人为本”才是正道。坚守“育人为本”就是要把培养学生放在大学一切工作的中心,这不是轻视教师,而是要从培养学生的角度了解教师的重要,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引进和发展师资。真正优秀的教师必然是以学生为本的,殚精竭虑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诲人不倦的“师者”。
(本文曾发表于香港《明报》,作者有删改)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3-02-21 第7版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