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熙檀
“那天,我想赶在3月20日禁渔期之前多捕点鱼,摸黑干了一整夜,居然一条鱼都没有打到。”回忆起一个多月前的经历,长江渔民老杨对《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记者抱怨说。
今年60多岁的老杨一辈子靠长江谋生。虽然近年来感觉收获越来越少,甚至不能支撑生活,但是整夜一无所获,还是让他震惊不已。
老杨的遭遇并不是个例,农业部曾公开承认:“长江的水生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危险。”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院院士曹文宣则呼吁,长江渔业资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设立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期。
那么,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目前的境况到底如何呢?
小鱼“统治”长江
3月14日~20日,中科院水生所博士黎明政赶在今年禁渔期前,对鄱阳湖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鄱阳湖沿岸6个县选点的采样结果显示,“只见到2尾8斤的鲤鱼,大部分都是一二两重的鱼”。
就在同一时间段,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建民随另一艘船到鄱阳湖考察渔民捕鱼的历史。“七八百米长的网,只能捞上来很少的鱼,而且这些鱼的大小连10厘米都不到。”这令张建民感到惊讶。
黎明政说,这是很反常的现象,因为当时正是鱼类繁殖的季节。
上述并非极端注册,而是长江及其流域湖泊的真实状况。记者了解到,以洪湖为例,在该地上世纪50年代的渔获物中,大中型鱼类占50%以上,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该地渔获物中90%以上都是小型鱼类。而且小型鱼类种群中的个体还以低龄鱼为主,性成熟个体数目稀少。
水生所助理研究员高欣对长江上游一带的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已有10年。他认为,近年来鱼类小型化问题突出,是过度捕捞的结果。
“现在渔民使用网具偏小,导致鱼类繁殖群体缩小,后代减少,补充量不能维持种群量。”高欣说,最小的网具,网眼仅比蚊帐眼大些。因此,洞庭湖的渔民曾有这样的经历:在一网下去捞上来的1斤鱼中,大部分是几克重的小鱼。
特有鱼种数量锐减
长江渔业资源的衰竭实际上始于20年前,对此,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主任李钟杰研究员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每到涨水的时候,东湖的鱼就会跳上岸来。而在最近2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长江旗舰物种的野生中华鲟数量的下降幅度超过50%,“每年只能看到十几条”。
此外,在高欣看来,除了上述备受关注的旗舰物种之外,实际上,长江中很多特有鱼种数量都在锐减,“有些甚至比江豚数量还少”。
让高欣印象最深的是长薄鳅。他前些年去宜昌等地调查采样时,发现长薄鳅是当地常见的物种,最大的能有一尺多长,现在则很难看到长薄鳅了。而一旦数量达到某个临界点,这些鱼种就没有自身恢复能力,无法维持种群繁衍了。
特有野生物种逐渐灭绝,李钟杰认为,这就意味着长江资源崩溃。
生态系统行将崩溃
江西都昌,夕阳洒在江面上,泛着金光的微波,有种不真实的美丽。
渔船排队归来。他们满载而归,唯一不和谐的,就是船后面的大耙子——这是用来捕捞螺蛳的。尽管3月20日长江进入禁渔期,但是捕捞螺蛳的行为却未被禁止。
“这种作业方式会破坏湖底,对水草及水生动物的生境造成破坏性影响。”李钟杰说,受影响最直接的物种是鲤鱼、青鱼,它们皆以螺蛳为食。大量捕捞螺蛳,将加速长江生态系统的崩溃。
更为严重的是,上世纪50~70年代,沿江大兴水利,建立了大量的坝闸以节制洪水,形成了江—湖阻隔的局面。“湖泊和河流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受到破坏,导致那些不能在湖中繁殖的洄游性鱼类数量陡然减少,甚至绝迹。”李钟杰说。
再加上污染严重、围湖造田等问题,长江以及流域内湖泊生态不断恶化。
一位研究人员对记者忧虑地描述长江目前的生态环境:“曾经蛙叫连片,现在是寂静的春天。”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3-04-3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