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据教育部官方微博消息,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为172万,比2013年减少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硕士报名人数68万人,比2013年增加9万人。
据此,有舆论分析研究生报考降温,同时专业硕士报考升温,专业硕士对考生的吸引力增强。这一分析对教育部门来说无疑是“利好”——研究生报考降温,表明报考研究生更为“理性”;而专业硕士升温,表明国家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是合理的,而经过多年建设,高校的专业硕士培养也逐渐得到认可——但不得不说,这只看到表面上的数据变化,没有对数据变化进行理性分析。
在笔者看来,研究生报考是否降温,尚须进一步观察;而专业硕士报考增多,并不能表明专业硕士吸引力增强,而是有的考生无奈选择的结果。事实上,专硕增加、学硕减少,也是研究生报考人数减少的一方面原因。总体来说,因研究生就业不乐观、专业硕士学费不菲,有一些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已趋理性,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依旧存在、一些用人单位还盲目强调高学历的背景下,考研热要退烧还需时日。
其实,早在2008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就曾下降,从前一年的128.2万下降为120万,一些媒体就据此宣称研究生报考进入“拐点”。可随后连续多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以每年10万~15万的增幅递增,直到2013年达到176万。因此,分析研究生报考形势,不能用一年的数据,要至少观察3~5年,才能得到更为客观的判断。
就2014年研究生报考的数据而言,在176万中减少4万,实属正常——往年考研中,也有一些“打酱油者”——但人数减少,考研竞争依旧激烈。根据研究生招生数据,2014年学术型硕士专业占59.7%,约33.4万,硕士招生达到40.3%,约22.6万。而报考学术型硕士的人为104万,报考专业硕士为68万。学术型硕士录取率为3.11:1。另外,分析者不能忘记,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总数突破45万人,预计2014年仍将保持15%~20%的速度增长到50万人,这分流了部分考研者。换言之,减少的考研者中,有部分是放弃了内地的研究生报考,而选择出国留学。
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多,最主要的因素或不是专业硕士的吸引力增强,而是专业硕士招生计划数增加,学术型硕士招生计划压缩。按照国家的规划,到了2015年,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之比为1:1。为增加考研的成功率,一些考生会放弃学术型硕士而转考专业硕士。而鉴于专业硕士还被一些考生、家长认为相对于学术型硕士低人一等,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增加,也影响到一些考生考研的积极性。
这是值得有关部门、学校深入调查,然后采取措施应对的。我国近年来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加快发展专业硕士,但主导这一调整的是政府部门。学校按行政计划调整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的招生计划并没有作好充足的准备,在专业硕士教育的师资、课程、培养模式方面并没有形成特色,因此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并不高。现在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加,如果教育部门、学校就此认为专业硕士吸引力大为增加,忽视背后的实质问题是因招生规模增大,学生不得不选择,也就可能忽视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有可能导致研究生教育进一步贬值。
本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应该有所好转(专业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研究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表明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还没取得应有的成效,学术型硕士教育没有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而专业硕士培养也对学生的职业化训练有所欠缺,这种情况持续下去,研究生教育的前景堪忧。
我们希望考生在报考研究生时,更加理性,但理性的前提是拥有充分的选择权,包括就业选择和求学选择。如果本科毕业就业困难,而研究生招生由行政部门硬性调整,加之社会还存在学历情结,那么,考研很难全面回归理性。需要注意的是,现在还有相当数量学生是因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混一张研究生文凭而选择考研,这样的考研难言对考生有价值。
在发展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要把办学自主权交给学校,像专业硕士招生,国家可以制订总体的发展战略,出台支持政策;但学校究竟开设哪些硕士教育、招生规模如何,这属于学校的自主权,只有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确定招生计划、设置课程,采取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让教育货真价实。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4-01-09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