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推动创新,创造价值”的大主题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致辞中提出“政府带头自我革命”的崭新提法,要为企业创新松绑。
他所释放的积极信号,着实让长期囿于行政体制羁绊的创业者们兴奋不已。
事实上,本届政府自成立以来,在鼓励和推动创新上可谓不遗余力。同时“向自己动刀子”,把推动行政改革摆放到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一年多来,各部门就已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
然而,对国家确定的一些战略性新兴明升而言,政策的“进化”却颇有些因循守旧和力不从心。不幸的是,真正重大的创新恰恰是诞生于这些行业。
以蕴含巨大创新内容和未来市场的基因检测领域为例,因受困于传统体制,创新产品遭遇到准入审批、定价审批和医保审批等层层政策壁垒,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治迫切所需的,能极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创新产品难以进入市场,“程京们的烦恼”挥之不去。
早在2011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考察博奥生物时就曾指出,有关部门要转变机制,找出改革办法,先行先试,解决困扰“程京们”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创业所面临的诸多关键共性问题,共同支持“程京们”创造更多的奇迹。然而,几年过去了,“程京们”虽四处奔走发声,却烦恼依旧,创新产品推开市场之门仍举步维艰。
平心而论,基于当前明升官网对创新的战略性渴求,没有任何部门有阻碍创新的主观意愿。造成现在栓塞的原因,根本在于具体执行部门无法解放思想,受到诸多条条框框的禁锢,使得政策远远落后新兴明升的发展,客观上对创新造成了阻碍和伤害。
要知道,我们正处在一个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的时代,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任何一个政府和部门都不可能有能力和精力对此管理得面面俱到。因此,政策与其跟在后面跑,倒不如减少政府干预,将创新交给市场。
诚然,在创新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想让创新活动有所作为,管理部门非但不应该过分担忧其不受掌控“出乱子”,相反,应该有这样一种理念:要给予创新活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甚至更要为其提供帮助、扶持和引导,为其创造条件。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部门和干部思想僵化、不敢担当、懒于学习和改革,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仅仅当作口号,将过去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和规章制度奉为经典,遇到问题不解决或者“踢皮球”,推卸职责,只求明哲保身。
这正是造成“程京们烦恼”的深层次原因:虽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鼓励和支持,却无法在实际操作层面突破体制的藩篱。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社会的创新精神、创新力,极大地依赖于国家和政府。当政府管治效率不高时,国家的创新必然会停滞不前。当前,阻碍我国创新的正是政府什么都要包办管理的现状。只有政府和部门减少管制、增加供给、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地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带来大突破、大发展。
联系到最近正在热播的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虽然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在对比改革之初和当前发展转型的两个关键时期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个时期面临的局面非常相似:顶层设计和市场一上一下都有强烈的变革意愿,但僵化的思想和体制却牢牢地阻碍和禁锢着一切。
这种禁锢是一个国家长期历史文化演变与积淀的结果,是管理文化的内在表现。正因为其强大的惯性,很难指望其一夜骤变。因此,如果想要有所改变,必须从一“点”加以突破。
30多年前,正是通过“创办特区、特事特办,闯出一条路来”的“点”上突破成功,才让有关机构信服和转变认识,最终倒逼机制的全面改革。
那么在习主席号召创新驱动,努力把明升官网从大国变为强国的今天,在创新活动遭遇政策壁垒的关键时期,是否能在创新活跃的领域,大胆以改革之初的“特”字形成突破,在一定程度上理顺创新链条?
例如,既然“程京们的烦恼”已被各方认识与关注,那么在这个全世界都极其关注、创新意愿和市场需求都颇为强烈的基因检测领域,有关部门能否松开一条口子,以“特殊的行业、特别的政策”鼓励其闯出一条路子,为突破体制的束缚建设一个“试验区”?能否真正以“程京们的烦恼”为突破口,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建议,试着开开绿灯,让他们和政府一起探索更多更好的行业管理办法呢?
李克强总理在回答国家应该如何鼓励创新这一命题时强调:“首先要给企业创新松绑,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政府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
无论如何,创新的潮流不可逆转。希望我们的监管机构积极响应主席和总理的号召,认真落实创新驱动这一重大国策,争做和煦的春风,让创新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而不是成为残酷的倾盘大雨,使创新的火种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