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才妃
作为大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识教育已经被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但大家也不难发现,国内通识教育的开展集中在重点高校。在为数众多的地方院校,通识教育尚未起步。那么,地方院校是否应向通识教育靠拢?可行性有多大?为此记者采访了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明升体育app学院副院长刘铁芳教授。
刘铁芳告诉《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记者,地方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不是必要性的问题,关键在于可行性有多大。几年前,刘铁芳就提出,重点高校的本科教育应以通识教育为主,地方院校应切实加强通识教育开展,高职院校则应尽量开设含通识要素的课程、讲座。
在他看来,没有通识教育几乎就谈不上大学质量。“因为没有通识教育的高校不论是本科、专科,本质上还是按照专科教育的模式建立的——不是以培养人为目的,而是培养专业技术视野下的专明升体育app校。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地方高校的通识教育之路又相对狭窄。”
“对很多地方高校而言,以课程为导向的通识教育比较实在。但眼下,师资、课程又成为限制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障碍。”刘铁芳指出地方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中的一大矛盾。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国内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存在着一类通病——高校教师大多是教科书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讲授的知识专业分科的特点明显;加之,部分高校把通识课变成概论性质的课程,让万金油式的教师上通识课,无法达到通识教育真正的效果。
据刘铁芳介绍,开设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思路:第一,成立通识教育学院,让地方院校中部分优秀生源享受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式;第二,建立大类招生机制,本科低年级弱化专业;第三,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从本科一年级就加强通识教育,特别是加强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课程;第四,进行研讨式教学,通过生动的研讨交流来实现真正的通识教育;第五,通过人文通识讲座等形式烘托通识教育的氛围。
“应该尽可能吸引一些对经典、对人类理解有更深感悟的老师开设通识课,但是目前能够担当这类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刘铁芳说,“关键在于地方高校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师资层面尚未纳入通识教育的思维。因此地方院校本该开设的通识教育,常会被公共基础课、素质课、讲座取而代之。”
当前通识课过于依靠教材为讲授依据,也是通识教育开展中的一大问题。据刘铁芳介绍,通识教育的课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专题性质的知识讲演,二是经典研读。从通识教育的形式来看,后者更为重要。
刘铁芳告诉记者,所谓的经典阅读,是包罗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各方面,能够启迪人心智、打破专业教育导致人思维局限的教育形式。“要真正达到提升人的目的,不能简单地看成概论课,不能用看电影、经典演义等形式来替代。”
他举例解释,在国学的讲授中,通识课不能简单地维护、美化国学,而是应该站在时代的角度上,把它作为人类经典去踏实地解读。“这就要求人们回到原典,辩证看待。”这也是通识教育中“小班讨论”的要义之一。
“然而,不只是地方院校,高校中要开展这样的课程依旧会陷入两难境地。”刘铁芳说,一方面,高校公共课所占的比重过大,直接影响了通识课的开设,甚至有些学校把通识课等同于公共基础课来开设;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没有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使得学生入学后难以对课程感兴趣,“因此通识教育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来思考,它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还涉及到整体教育的安排”。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4-03-27 第7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