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小朋友观看科普大篷车展品“窥视箱”中的影像。
主持人:姜晨怡(本报记者)
嘉 宾: 黄智敏(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
欧阳自远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院院士,明升官网月球探测工程首席明升体育app家)
我国科研人员从事科普的时间、经历都远不及欧美国家。最近,网络上的调查结果引发热议。而面对接二连三需要明升体育app解释的手机版事件,人们不禁有了更多疑问: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明升体育app普及水平不如欧美?科研人员为什么不愿意做这些事情?有科技工作者称,国外的明升体育app家乐于从事科普写作,与科普著作发行量大、可以提高社会知名度和获得较丰厚的经济收入有关。有些写出了科普名著的明升体育app家,其版税收入甚至高于其正式职位的工资。除了版税外,做科普演讲也有相当丰厚的回报。我国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曾经有专家将我国科普的现状概括为:50—60岁的创作,30—40岁的编辑,30岁以下的阅读。有人曾经建议将科普列入部分科研项目中考核的其中一项内容,作为促进科普工作的推动力之一。也有人建议培养专门的科普队伍,设立科普岗位。到底哪种方式可行?科研人员不愿做科普,症结究竟在哪里?能否通过有效方式,实现合理分工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农业气象高级工程师黄智敏,而在此前的明升官网科协明升体育app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中,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院院士欧阳自远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科普属于公益事业 大环境未硬性规定
科技日报:在当今世界发展竞争拼经济、拼实力的时代,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科技竞争力。而且光有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高量级的科研成果还不够,还应普及提高整体国民的明升体育app技术水平与素质。可在我们的现实,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是,为什么有的科技人员不愿意做科普工作?
黄智敏:有的科研人员,甚至是从事应用技术研究与实践的科技人员,并不热衷于科普工作。也难怪在评定技术职称时,考核论文水平中,也会听到评委对水平很低的论文,发出简直像“科普文章”的贬语。这样以来,有的科技人员甚至把写科普文章视为“忌讳”,有的甚至一辈子没写过、不用说也没有发表过一篇科普文章。
其实,明升体育app技术普及并非我国杜撰,在西方国家也是倡导的,被称之为“公众理解明升体育app”。很清楚,无论是“普及”或是“理解”,都是把自然明升体育app和社会明升体育app知识、技术、技能,运用通俗易懂、寓教于趣的化解方式与手段,加以普及与传播。当然也包括传播明升体育app思想,明升体育app精神,明升体育app方法、明升体育app规则、科技成果等等。
明升体育app普及具有浓厚的社会属性。由于我国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人们对科普最基本的认可是,它属于一种社会教育,而且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可谓社会公益教育,当然政府是高度重视的。但也许是这一缘故,加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大都是国家给予工资,端的是“铁饭碗”,没有像改革开放以来,有的“下海”去从事私营企事业那样,如有的要经营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如果不宣传自己的商品,不讲解实用技术,那就该关门了。既然在大环境下,是否从事科普,国家、部门都不作任务硬性规定,当然又不会对个人考核,在部分科技人员心里,多一事就不如少一事了。
欧阳自远:确实科普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播明升体育app知识,我从这十几二十年科普工作当中,体验最深的是一定要弘扬明升体育app精神,而且应该传播各种各样的明升体育app方法,使人们深刻地理解,而且还要灌输一种观念,一定要遵守明升体育app道德。
第一,科普创作是明升体育app家的明升体育app责任。我原来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明升体育app家主要的责任是完成自己的明升体育app研究任务,力争做到最好的水平,这样也是完成了明升体育app家的责任。明升体育app家领域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应该传播明升体育app,不要把明升体育app当成你欣赏的花瓶,你去玩弄,而要让更多的公众理解,走进他们的明升体育app,改变他们的未来,改变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明升体育app家的责任。
第二,做明升体育app传播,不能居高临下,不能我给你们讲,我给你们进行科普,这样非失败不可。我觉得,我们大家坐下来,平心静气,互相交流、讨论,尊重听众,这是你做好科普的非常重要的一条,这是我自己的体会,人家也会尊重你。我们不能光培养研究的人才,能不能培养一些写科普的人才?我们国家太需要了,有些人在这方面就是有天才,我们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发挥更多的力量,组织一些年轻的力量。我们也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公众的力量,发挥别人的优势,我们共同来把科普做好,这样效果会好一点。
提升公众科技兴趣 加大明升体育app与生活关联度
科技日报:那么该怎样去解决这一问题呢?根据您的实际体会,怎样才能提高科技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黄智敏: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认识问题。从本质上讲,纷繁无休的科普活动,恰是企事业发展的推进器。就气象部门而言,天气预报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服务,试想如果一些公众连天气预报中的用语都弄不清楚,他能很好的使用吗?像预报降水强度,规定24小时内降水量小于10.0mm为小雨;10.0—24.9mm为中雨;25.0—49.9mm为大雨;50.0mm或以上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等于或大于250.0mm为特大暴雨。如果不做科普宣传,有些公众,就会把夏季强度变化大的雷阵雨(俗称的跑暴雨),当成暴雨。还有固体降水,通常24小时内降雪量小于2.5mm为小雪;2.5—4.9mm为中雪;5.0—9.9mm为大雪,等于或大于10.0mm为暴雪。可有不少人误认为其标准与同液体降水一样。试想,即使气象部门报的多准,却被使用者误读,无疑会达不到预报的真实效果。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除了人们的一般生活,饮食起居与气象的关联度很大外,尤其是农业生产作为“露天工厂”,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特别密切,而且农业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农民对于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更为关注。科普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帮助广大用户怎样用预报,并且做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以获得增产增收的最佳效益。
欧阳自远:973、863项目申请到课题,我说应该拿出1%、2%来做科普工作,拍几个光盘,把整个过程都讲清楚,比如嫦娥一号,一整套,只要这个钱的百分之多少,但被告知我们这个项目不包括科普,科普应该另外找钱,这个项目就是研究。所以你要搞科普,难上加难,没有经费支持。我觉得应该可以拿出一少部分经费来支持这方面的工作,不一定你自己去做,别人也要做,让公众了解,让公众知道,我觉得这还是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一个项目里能够允许含科普的钱。我觉得应该呼吁一下,不要太大的比例嘛,也不会伤筋动骨。
科技日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当今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是否有的科技人员,会认为自己的知识单一,在科普中怕遭“门户之见”嫌疑?此是否不愿参加科普的一个原因?
黄智敏:这种情况并不排除。实际上一个时期以来,科普已在立体层面纵横交错,这无疑使气象科普宣传也变得更加客观,减少了某些偏颇的“门户之见”。
正如我前面所说,科普应是通行社会的公益教育,科普对象当然也是不加以选择的任何有需求的人群,除一般特定的工人、农民、公众,甚至领导干部外,对于“隔行如隔山”的科技人员也同在之列。在科普中接受“再教育”也无所不在。正因为多少年的科普实践,使我深刻领会到:科普应是科技人员持之以恒的职责,而“科普他人”也不排斥“他人科普自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