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前段时间,全国自考开考。在西安某考点门口,一名男子牵着一个仅有9岁的小男孩进入考场。当工作人员对其阻拦时,男子表示,这名孩子是来参加考试的。这一回答惊呆了所有人。
对此,不少网友质疑这是否是拔苗助长,笔者倒不这么看,小考生参加自考,恰恰启示我国教育要进一步开放,给受教育者多元选择。
其实,依照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种族和已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均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名小考生的报考,便体现了自考的这一特点,而目前我国只有这类考试才做到这一点。这无疑加大了教育开放程度,有利于促进终身教育。
遗憾的是,对于自考的开放,大家不以为然,还对自考“含金量”加以质疑。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在入学时把好“进门关”,似乎门槛越高,教育含金量越高,在中考、高考、考研中,对于报名条件都提出已接受教育程度的要求。换言之,接受某种教育,是接受另一种教育的前置条件,这种安排构建起升学教育体系,也制造学历层次等级。
在国外,不论是社会化的考试,还是大学进行录取,都实行开放报名、开放申请,一名学生可以自由根据自身能力报名考试,并用考试成绩申请大学,大学则根据自身定位进行综合录取。这给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从根本上打破了升学教育体系。
而在我国,由于基础教育普遍采取升学教育模式,所有人都把目光盯着升学考试。而为了维护升学考试的“权威性”,考试主管部门对报考条件进行了严格限制。因此,在普通高考体系中,如果出现一名9岁的孩子报名高考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大家会把其视为“神童”,也有一些家长做着把自己孩子培养为“神童”的美梦。
然而自考则不然,由于没有报名条件限制,大家总觉得这是家长太功利,想借此给孩子捞一个考试成绩。大家为什么不想到,家长是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并不需要在传统的升学教育模式中,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走下去呢?
由于自学考试中出现的滥发文凭现象,不少人建议取消自考,但在笔者看来,自考开放报考,宽进严出的模式并没有错,反而代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
首先,要打破国家授予文凭体系,实行学校自主招生、自授文凭(学位),在国家授予文凭体系下,整个社会很难摆脱学历情结,也无法杜绝教育机构贩卖文凭的行为。因此,社会舆论会要求学校把好入门关,并以入门门槛高低评价教育质量。目前的高考、考研都是如此。另外,在国家授予文凭体系中,像自考这类求学方式,随着全日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空间会愈加狭窄,这与倡导终身学习背道而驰。而打破国家授予文凭体系,自考这种模式会被学校自主办学、自授文凭取代,学校或严进严出,或宽进严出。一校授予的文凭,其含金量由社会专业机构认证,如果学校不对学生进行多少教育,就发给文凭,没有任何社会专业机构认证,文凭就是一张废纸。为此,受教育者在选择教育时,会更多关注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质量,而不是冲着一纸文凭而去。
其次,不论是考试还是大学教育,都应立足于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好服务,而不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我国的高考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这制造了基础教育严重的应试化倾向,要改变现状,须把考试功能从选拔转为评价,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应降低报考条件。目前自考在教育体系中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地位不高。因此,自考的开放影响有限。只有加大教育开放程度,进一步开放中考、开放高考、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才能走出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每个受教育者可根据自身情况走不同的个性化教育之路。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4-05-08 第7版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