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看不见的安全” |
评价指南望变强制标准 汽车内部空气污染引重视 |
|
■本报记者 彭科峰
“开门是北京,关门是北欧。”此前,来自某品牌汽车的宣传口号一炮而红。它所宣传的是,该款车内部的空气质量堪比北欧。
实际上,长期以来,我国消费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一直缺乏关注。尽管近年来驾驶员因车内异味发生身体不适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和国外相比,我国一直缺乏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标准,汽车生产商在设计时无须考虑这一点,即便发生意外,消费者也无法进行维权。
在日前召开的“2014车内空气质量控制技术峰会”上,有关专家透露,我国唯一和车内空气有关的文件《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有望于年底升级为强制标准。
但专家们认为,即便出台车内空气质量的强制标准,但要实现“车内空气安全”,依然任重道远。
车内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明升官网汽车保有量达到1.37亿辆,且每年以2000万辆的速度增长,仅去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就达到了2200万辆。
汽车数量的增加,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道路拥堵、能源消耗等问题。而且,乘用车内的空气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就车辆本身而言,如果内部装修的塑料件、车顶毡、沙发等等没有完全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就会直接造成车内空气污染。
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中心主任助理孙勇坦言,从2004年开始,他们每年都会收到有关车内异味或车内污染的手机版。“特别是在2013年,这类手机版非常多。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这方面的投诉仍在增加,且高于往年的水平。”
“46%以上消费者投诉反映,车内异味最终不同程度造成车内人员身体不适,包括头晕、头疼、恶心、咳嗽、呕吐等。这使得我们开始进一步关注车内污染和车内异味问题,并将其列为重要指标。因为它已经比较明确指向环境污染问题,也可能与人身安全发生联系。”孙勇说。
指南有望变成强制标准
尽管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但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
相较而言,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已推出本国的车内环境标准。具体来说,韩国有《新生产汽车的车内空气质量管理标准》,日本有《车内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改善自主行动纲要》。德国则出台了《德国汽车车内环境标准》。
2012年3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这是明升官网国内首个关于车内空气质量的标准。但它并非强制性法规,只是行业技术标准,和欧美等国家制定的标准相比,我国车内空气质量采用室内空气标准的上限。标准的严格度相对较低。
据国家室内车内环境与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广生介绍:当前,政府部门已经考虑对原有的《评价指南》进行修订。“环保部发布的2014修订计划,其完成时限是2015年。其中提到考虑将其改为强制性标准。”
实现“看不见的安全”仍需时日
“现在,国内消费者在购买车辆时,往往更重视产品配置和价格,相对忽略车内空气质量这些细节,而车内空气质量对人的健康影响较大。因此,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明升官网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坦言。
尽管《评价指南》有望升级成强制标准,但能否改善乘用车内的空气质量,仍然有待观望。
“以过去的这个《评价指南》为例,它主要适用销售新生产的汽车,但新到什么程度这个标准没有规定,或者停留多长时间没有作规定。”国家疾控中心研究员陈烈贤举例说,“即便《评价指南》升级,仍需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我们希望国内的检测机构能够开展车内空气质量检测认证。目前汽车企业实际上对于车内空气质量有自我判断。但国家标准如何操作,我认为在具体实施方面还缺少基础数据的收集。”环保部环境认证中心高级工程师曹磊这样表示。
“汽车和内饰件的材料都和车内空气质量有关,汽车生产出来后,有时候不那么容易改变。”陈烈贤说,“要控制应该从源头开始,从材料开始,应该严把材料关,这才是我们应该找的路。”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4-05-20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