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马上就要高考了,湖北黄冈中学高三学生黄涛(化名)却还没能报上名。出于异地高考政策原因,他既不能在就读的湖北参加高考,又无法在户籍和学籍所在地内蒙古参加高考。5月26日,黄涛父亲委托律师递交行政起诉状,状告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侵害了儿子接受教育、入学、升学的权利。相关部门回应称,黄涛不符合当地报考政策,但出于人性化考虑,仍在积极“补救”。在“异地高考”破冰但各地政策不一的大背景下,黄涛的命运值得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关注。
对于黄涛同学的高考命运,舆论颇为纠结。一方面,他不能报名高考,令人同情;而另一方面,他这类情况与此前曝光出的其他无法报考的学生情况又有所不同:他本人在内蒙古有户籍、学籍,双证齐全,只是学籍属于“空挂”性质,因未能满足当地制定的高考报名条件而不能报考。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看来是典型的“高考移民”——把学籍挂在教育质量不高的地区,再到教育质量高的地区求学,高考时再回户籍和学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对此,还有网友赞成要严厉打击。
地方政府从维护高考公平出发打击“高考移民”,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包括知情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同时给受教育者适应期。在国外,一项新的教育政策出台,至少要给民众3到5年的适应期;而且一旦出台,要维持相当长时间,因为作为基本的民生政策,教育政策影响广泛,不能随意出台,马上执行。我国教育部门也提出了3年早知道的出台教育政策规范。
据报道,为了遏制“高考移民”,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3年结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政策,修订了相关高考报名资格政策。新政策规定,截止到2014年4月1日,从区外迁入内蒙古的考生,同时符合本人具有内蒙古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且连续就读满2年,本人取得内蒙古户籍满2年。很显然,这是刚出台的“新政”,按照3年早知道的规定,这一在2013年出台的政策应当最早在2016年执行,不能当年出台当年执行。对此,当事人声称“我们的户口迁到内蒙古6年时间里,从来没有得到公安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通知不允许参加高考的告知文件。我们认为内蒙古教育厅剥夺了公民应有的权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政策仓促出台,立即执行,这还是我国教育政策制定的一方面问题。另一方面问题则是,在执行政策时,存在不少漏洞。首先,内蒙古这所学校为何可给不在本校读书的学生挂学籍?假如严格执行学籍规定,不允许任何空挂学籍的做法,其父亲很难想办法给其在内蒙古学校挂学籍。据媒体报道,当地教育部门正在追查此事,而这本身是教育违规。其次,湖北的学校接受学生读书,为何不给学生建学籍档案?由于学籍可以挂在户籍地,同时可找另一校求学,这也就给想获得更好教育者提供了运作空间。这从根本上暴露出我国学籍信息管理的严重问题——一个学生没在一个地区读书,可一直拥有学籍,而在另一个地区读书却没有学籍。
在笔者看来,我国要提高教育决策的明升体育app性和民主性,对于治理高考移民这类问题,不能通过强化报名条件来治理。近年来,为打击高考移民,我国不少省市在高考报名时实行“户籍+学籍”双证制度——既要有当地的户籍,还要有当地求学的学籍。而且,不少省市还提出户籍和学籍的年限要求,导致户籍和学籍分离的学生在高考报名时遭遇没有地方可以报名的尴尬。多年前,在北京就曾上演这样的尴尬。针对这种尴尬,当时的社会舆论强烈呼吁开放异地高考。2013年,全国已有多个省区开放异地高考。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看到实行公平高考的希望。但很多人也担心,开放异地高考会带来高考移民。
其实,遏制高考移民和推进异地高考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既要遏制高考移民,又要开放异地高考,唯一的办法是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这就要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把高校招生指标划到各省,这把高考指标变为各省的蛋糕,由此产生地方高考利益——推进全国重点高校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如果全国所有考生可在任何地方报名高考,以高考成绩去申请大学,这就把高考变为自由高考,根本不存在异地高考一说。
而在眼下,则有必要完善各地已经实行的异地高考政策,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标准。推行以学籍报名为主的异地高考政策,是当前解决类似黄涛问题的有效途径——有户籍和学籍的学生在当地报名高考;其余的学生以学籍为主进行报考,在哪里求学,以哪里的学籍报名高考——这需要国家层面进一步推进各地开放异地高考政策,同时完善学籍信息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异地高考的推进,学籍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如何确认学生在一地拥有连续学籍,会不会出现学籍弄虚作假的问题?如果及早发现学籍空挂的问题,让黄涛及时回到本地求学,这一问题也就不会存在。也就是说,完善学籍信息管理,这不仅是政府规范办学的需要,也是保护每个受教育者权利的需要。这方面,我国要充分发挥今年1月联网开通的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一生一号”来跟踪每个学生的求学情况,保障每个学生公平的求学权利。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4-06-05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