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高校忙于靠奖学金承诺、录取优惠政策等粗放的方式“掐尖”抢生源,却忽视了从根本上“修炼内功”。
高考放榜,高校争抢优质生源大战迅速打响。学生刚查到分数,就有国内顶尖高校招生组老师找上门;多所内地和香港地区名校的招生老师广撒网、“打爆”高分考生的手机;不少名校承诺,只要学生愿意报考,专业、奖学金、出国交流机会等都“好商量”……
从状元到高分生,近几年,高校为了在招生环节抢夺到这些优质生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其实不算坏事。高校对优质生源的重视,是教育规律使然。在生源竞争中,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得到了充分实现;高校在争夺生源中形成了竞争关系,这也有利于各高校积极改进自我,不断寻求发展,最终通过激烈博弈激发高校活力,实现高校良性发展。现在的问题在于,不少高校忙于靠奖学金承诺、录取优惠政策等粗放的方式“掐尖”抢生源,却忽视了从根本上“修炼内功”,实属本末倒置。
何为高校的“内功”?当然是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这二者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遗憾的是,如今的高校却有点本末倒置。不少高校只是在招生季简单公布一下本校院士数、各种头衔学者的数量以及吸引状元考生的数量,就认为代表了自身的实力,而真正能够吸引优秀生源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却很少能够体现出来。没有更多有效的竞争手段,各高校只能纷纷动用降录取分数线、承诺巨额奖学金等粗放方式来拉拢优质生源,甚至还出现过学校向学生家长宣扬不实信息,乃至散布竞争高校不利消息等一些违规现象,而这,无疑加剧了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
竞争是个好东西,但竞争,必须竞之有道。高校既然有“货”,有足够的教学实力去吸引优秀生源,那么就应该“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凭实力说话。有教育学者就表示,在招生手段上,各高校拼的不应该是给了多少钱,抢了多少状元,而应该比比谁提供的服务最好,谁最能影响学生,给学生最有价值的选择。比如,有高校就把招生工作做到前面,加强大学与中学的信息沟通,派出学校的知名教授到一些中学做手机版,介绍学校学科发展动态,让高一、高二的学生也能了解大学发展、高校学科优势;有的高校则重在开掘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通过院士、名师到高中讲学,讲科普知识,去影响学生的人生、专业选择,去帮助他们做出人生的职业规划,构建人生发展的多样化价值认知。这些,才是高校“软实力”的真正体现,才可能真正构成良性竞争,去打动有智识的学生。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高校自身要有过硬的教学质量,要真正能以学生为中心,并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细微之处。要看到,如今的高校受扩招影响,其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效果下降,教师也因工作量过重无暇精心指导学生,影响了教学质量。许多高校教师被大环境所迫,过多关注自身评价,眼睛只盯在论文和职称上,却忽视了教学,科研目的也急功近利。这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显然无益。大学理应以培养人才为荣,通过教育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出路,而不是把人拉来了,却把目光局限在自身利益这一亩三分地儿。只有当教学质量有了保障,社会声誉上去了,品牌效应也就提升了,优质生源自然随之而来,到那时,哪里还需要什么“掐尖”?(李妍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