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本报记者 李益众
近日,成都两所高校的“贴吧”很热闹,不少学生在网上发表抗议言论,认为学校管理过严。原来,其中一所高校出台新政,要求学生必须上早晚自习;另一所大学则规定,学生周一至周五不得出校门。
事实上,“严格管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各类高校辩论赛的传统辩题。有人认为,过于严格,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甚至引起大学生的抵触情绪;也有人觉得,过于散漫,好习惯没养成,坏毛病一大堆,学业一塌糊涂,走上社会“后悔就来不及了”。
厨师炒菜,放盐很关键。大学这盘菜,到底该放多少“严”?接受记者采访的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管理应该严格,但不能简单地将“严”理解为条款多、要求高、处罚力度大。真正的“严”,应该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做到恰如其分、管理到位。
>>现象
“严控型”:“上早晚自习”、“周一至周五不准出校门”
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成都某高校要求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必须参加早晚自习。新规一出,立即引起了广泛争议。
该校一位张姓同学告诉记者,我们学院要求早上7:30分到8:10分上早自习。一个班集中在一个教室,班干部抓考勤。“事实上,自习的效果很不好。很多同学都不是在学习,而是玩手机、聊天,或是趴在桌子上睡觉。”
7:30分上早自习,必然就要7点左右起床,学生对此很有意见。张同学说,晚上,我们有的参加社团活动,有的玩游戏,有的做作业,有的聊天,几乎从不会在12点以前睡觉的。晚上睡得迟,早上自然起不了那么早。
为吸引学生前去上自习,该校在晚上12点对宿舍实行断电、断网,同时开通了通宵自习室。图书馆的管理也变得更加人性化。以前,都是普通的木头桌椅,硬邦邦、冷冰冰。现在,换成了沙发,安装了空调。
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四川一所民办高校开始实行门禁措施:从周一到周五,所有学生不得出校门。后经申请,需要外出参加招聘会的大四学生可以例外,但须出示学生证。
该校出台这一措施的背景是:没课时,部分学生会去附近的商场、咖啡馆、茶馆兼职,或是逛街游玩。兼职每个月能挣到两三千元,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但校方担心影响学生学习。
很快,学校“贴吧”里怨声四起。有的学生说“上了大学,怎么还像高中一样严厉管制”,甚至有学生说“我们高中都没有这么严”。
该校学生张婷(化名)说,我们学校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可以购物的地方不多,学校食堂在一年内连续两次涨价,水果、小吃等都比校外贵。“学校不让我们出校门,有同学就怀疑其中有猫儿腻。”
张婷说,学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知什么时候,学校篮球场旁边的围栏被挖了一个洞,学生可以自由钻进钻出。有学生在网上留言说:“我以前不喜欢到校外玩。现在被关起来了,反而觉得非出去放放风不可了。”
“极端型”:“缺课一次扣掉全部平时成绩”或“从来都不点名”
近日,一组“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老师用证件照点名”的图片在网络上走红。这位教师把所有学生的证件照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然后挨个点名。这位教师说,由于教了6个班级的课程,为了能及时认识大家,才偶尔使用这个办法。
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出勤率,教师们分成截然相反的两派,有的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点到”是教育无力、教师无能的表现;也有教师特别爱较真儿,每堂课都要点名,一旦发生某学生不到,就扣掉平时成绩。
2014年夏天,吴婷(化名)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手机版专业毕业。大学期间,她就曾遇到过一位爱较真儿的教师。这位教师叫周平(化名),四十出头。他的课平时成绩占50%,学生逃课一次,全部扣掉,这就意味着期末肯定不及格。每次上课,他都会一丝不苟地点完所有学生的名字。课堂上,发现有人交头接耳,平时成绩也会全部扣掉。
一次国庆假期,吴婷返校时没有买到适时的火车票。她跟辅导员请了假,辅导员跟班长说了,班长也跟任课教师打了招呼。结果,吴婷仍被周平记成了“旷课”。
回校后,吴婷主动找到周平,跟他讲清事情的原委。周平对吴婷的回答是:“将来你做了记者,总编安排你出差采访,难道你也可以找这样的借口?”
交涉无果,吴婷的平时成绩被扣完。“大学四年的课,我只有他的这门课挂科了。”直到毕业时,吴婷班上还有3位同学的这门课没有过关,也因此没有拿到学位证、毕业证。
而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周玲玲(化名)对学生则很“宽松”。课堂上,她主动跟学生说:“我知道,主动坐在前三排的学生肯定是认真听课的,后面的学生如果不愿意听,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可以自由活动。我从来都不点名,来者不拒,往者不追。”
周玲玲认为,有些课学生不喜欢,可以不来听。学生有自学的自由,也有去听其他教师的课的自由。与其在教室里睡觉,当“木头人”,还不如去兼职、上自习,或锻炼社交能力,做一些他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情。“假如每个教师每堂课用5分钟点到,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时间上的极大浪费。”
这样一来,周玲玲的课反而堂堂爆满。考研时,许多学生都奔她而去,选她作自己的导师。
“纵容型”:划定“挂科控制线”,想方设法让学生及格
从大二开始,成都某师范院校学生张莉(化名)就不再去上课,同班同学很少在校园里看到她的身影。她长得漂亮,身材好,长期兼职当模特或售楼小姐,一个月能挣三五千。除了自己零花,还能贴补家用,给妈妈买衣服。她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跟妈妈住在一起。
到了期末,教师划考试重点时,张莉才来教室晃一晃。有时,甚至教师划考试重点时她都不来,借其他同学的课本,“临时抱佛脚”背一背。但是,她每一门课都顺利过关。毕业时,照样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应聘到重庆一所学校做行政工作。
该校教师周定华(化名)说,有一类学生,学生名册上有他的名字,但点名时从来都不在,我们戏称为“死魂灵”。这样的学生,每一届都有那么几个。教师不满意,想给他们一点教训,但拿他们没办法。
该校教务处给教师划定了一条“挂科控制线”——学生的“挂科率”只能控制在3%以内;80分以上的学生,必须要占50%。校方划这条“控制线”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找工作时,能够有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汤敏(化名)是周定华的学生,读研时曾参与本科生的阅卷工作。她说:“在阅卷环节,很多老师会选择放学生一马。不及格的,基本都要想办法弄及格。要么是平时成绩打高一点,要么是主观题略微涨点分数。只要是50多分了,就会提到60分;如果实在只有二三十分,那也只得作罢。由于平时成绩很随意,所以最终不及格的学生很少。”
在给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判分时,大部分教师都感到很为难,不敢用也不能用应有的标准要求学生,更别说高标准了。周定华说,只要不舞弊、不抄袭,哪怕质量差一点,也都尽量让他及格。教师只能将不弄虚作假作为底线,尽量帮助学生、辅导学生,让他们通过相关考试。
>>争鸣
学业上严一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014年刚从西南民大手机版系毕业的张雷(化名),赞同大学管理应该严一点。他说,现在,有些学生根本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常常通宵打游戏。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甚至可以说比较常见。第二天早上,他们一般都是睡懒觉,不会去上课。
乐山师院教师谢延明认为,高校制定规章制度的出发点在于保障学生学习、成长和安全。比如说,有的学生觉得学校严禁在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是管得太多,但如果因此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大学生按时上课养成守时的习惯,课堂认真听讲形成敬业的态度,这些对今后就业有益无害。
西南财大教师杨婧岚认为,从学业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大学应当严格,应当维护自己的尊严、名誉和高水准,应当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明升体育app,形成严谨笃实的学风和校园氛围。“放水”是放任大学生虚度光阴。但从生活上看,应当“宽中有严”:一方面,要宽严适度、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和接受程度,具体执行的方式方法上要有策略、有人情味;另一方面,要宽中有严,在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负责能力上不放松。
在抗议学校的严格管理规定时,很多学生都认为“管理不能太过严格,因为大学应该有崇尚自由的风气”。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师罗晓文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他说:“严格,未必就没有自由;自由,并不是不严格。学业上的严,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一生的发展。”
采访中,部分家长表示,希望学校管得越严越好,这样就能防止自己的孩子虚度光阴乃至学坏,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但也有少数家长认为,学校管得过严确实能防止学生犯错,但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
“如果我的孩子已经具有自我负责、自我管理的能力,有较成熟的思想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当然希望学校管得相对宽松些。反之,则希望学校管严些。”杨婧岚说。
不能一“严”了之,要“严”在关键处
对于要求学生上早晚自习和周一至周五不准出校门的规定,反对的学生不在少数,很多接受采访的教师也觉得不妥。有人说,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只能进行引导,不应该实行强制性的管理。学校虽是好心,但一味强制,效果未必好。
罗晓文说,高校对学生的管理,各种形式的“严”是必要的。但是,“严”了之后,还要追问相应的管理是否跟得上,不能一“严”了之。比如说,规定周一至周五不准学生出校门,那么就要问将学生“关”在学校里干什么?教育活动是否跟上,教师辅导是否跟上?比如说,仅仅是要求学生上早晚自习,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不是真正的“严”。又比如说,“点到”只是形式,教师讲的课是否有价值、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才更关键。所以,高校管理的“严”要“严”在关键处。
高校能否严格管理的核心在于教师数量够不够、教师素质高不高。现实是,普通高校扩招后,生师比过高,学生多,教师有心无力,想管也管不过来,没有足够的人手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教育。罗晓文说,如果仅仅是用一条硬性的规定将学生“一关了之”,不爱学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爱学的学生也会因被动而情绪受影响,结果得不偿失。
成都文理学院青年教师李文倩表示,讨论这一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不同高校的自身定位及现实情况。比如,同样是美国的一流名校,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模式就有很大不同。大致而言,哈佛大学更为崇尚自由的教学理念、较为“散漫”,学生水平差异较大,但获诺贝尔奖的也多。麻省理工学院的管理、学业考核都很严格,学生的基础扎实,毕业后创办了许多高科技公司。
教学中,李文倩设置了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最低标准,并在考试中有所体现。但她同时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并不强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很高的水平。
>>观点
厘清高校管理“严”的边界
■吴定初
高校管理应该严格,但并非要求越高越好。
大学生和中学生处在两个不同的身心发展阶段,知识储备、文化素养、自控能力等都不一样。适合用来管理中学生的规章制度,看起来或许严格,但未必适合大学生。所以,不宜简单地用管理中学生的方式、方法来管理大学生。
与中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几乎都已经迈入成年人的行列,身心发展较为成熟,已经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更何况,大学生是青年中相对优秀的群体,具有更强的自治能力。高校应该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尊重其兴趣爱好,给他们适度的自主权,鼓励其在遵守合理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自由钻研学问,自主实现人生理想。因而,高校的规章制度如果与中学没有区别,反而不利于大学生成长,甚或会有损高等教育的形象。
从历史的角度看,清华大学素以理工科见长,管理相对严格,学生言论谨慎、行为笃实;北京大学似以人文学科为优,管理相对宽松,学生思想开放、言行活跃。两者或严或松,哪个更好?难有定论。似乎只要与自身的历史积淀、办学风格相吻合,都不应有较大的争议。
真正容易引起争议的,是历史较短、办学层次较低的高校。这类高校的学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层试图通过严格管理确保基本的教育教学质量。因而,可以提倡低年级大学生上早晚自习,但也不宜作硬性规定。因为大学生的学习不一定必须发生在教室内,也可以是图书馆、操场边,乃至茶馆里。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相当艰苦,图书馆很小,部分学生就去茶馆自习。教师通常也喜欢课后去茶馆小憩。很多时候,昆明街头的茶馆就成了联大师生讨论问题的场所,课堂就在茶馆里,甚至有“茶馆里的学问”一说。可见,真正爱学习的学生,学校不刻意管他,他也会创造条件努力学习。大学生的学习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场所,也不宜固定在某个时间段内。一个学生早上睡懒觉,不起床,如果是因为深夜阅读、沉潜学问,学校似不宜过分干涉,“适度的放纵”或许可能孕育出某些奇才、怪才。
作为高校,首先应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吸引能力,通过讲课“抓住”学生的心,而不是用制度去“管住”甚至“严卡”学生,这才是“治本”的真功夫。其次要提升大学生对知识、技能以致高深学术的热爱,让其感受到所学内容是有益身心的,至少是利于就业的,他们自然不会将宝贵的精力耗费在无聊的游戏和玩耍中。同时,对那些有教学魅力的老师,哪怕其科研成果难言突出,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彰,给予他们应有的奖励。这些,应该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
【链接】
那些“雷人”的大学校规
1.禁止寝室吃西瓜
沈阳某高校《学生社区公寓管理补充规定》中明确规定:“禁止学生携带快餐饭菜、带汤食品及瓜类水果和酒类等进入公寓。楼管员发现并拦截扣留酒类,一次奖励20元。如公寓内未查出此类食品,每月奖励楼管员100元。楼管员如果在门口发现不制止,一次罚款5元。”
2.学生宿舍床铺不许拉帘
兰州某高校《宿舍管理条例》规定:学生宿舍中不允许用布帘将床围起来,搞自我封闭,违者处以20-50元罚款,并视其情节给予警告以上处分。
3.谈恋爱要实名登记
福建某高校部分院系实行“恋爱实名制登记”,并发放“恋爱调查表”,让每个学生填写姓名、学院、专业、是否恋爱、恋爱对象是否本专业、最近是否存在矛盾、是否需要心理辅导等内容,“恋爱调查表”要由本人亲笔签名。经媒体报道后,该做法被叫停。
4.学生长胖一斤罚款50元
重庆某高校舞蹈系的教师想出了这样一招:学生长胖一斤罚款50元。该市相关部门已对教师这一错误的做法进行批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5.周末回家住宿需要提供房产证
南宁某高校二级学院规定,学生本人或直系亲属在南宁市区,一学期内每周五、周六晚上固定回家住宿的同学需要向学校提出申请,内容包括申请周末外宿的原因,具体地址(房屋产权证明)复印件、家长身份证复印件(家长亲笔签名、联系电话)各一份。
6.每天早读要录指纹
桂林某高校每天早读要录指纹,迟到超过一秒的名单要贴出来公布一周。辅导员强制上学期挂科重修的学生每晚上晚自习,七点到九点半期间还不许上厕所!(原标题:大学校规宽严之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