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弋 绘
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这是不久前知乎网站上的一个提问。在围绕“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的讨论中,“家庭环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影响”再次引起网友对“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的关注。有人称这是“贵子”的优越,也有人称这是“寒门式努力”的无奈。不少网友发问:光靠个人努力,“穷孩子”还能挤进名校吗?(1月26日《明升官网青年报》)
这无疑是一个颇具社会吸引力的教育命题,涉及“努力能否上清华北大”“寒门式努力是否有用”“如何看待家庭背景的作用”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命题。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不同身份的作者从各自角度分享自己的观点。
寒门子弟更要相信个人奋斗
■朱四倍
随着学校层级的升高,“寒门贵子”的比例越来越低,从98%到50%,再到5%、1%,在这些数字的变化中,人们能意识到“寒门式努力”的难处。“如果人生是一次长跑,寒门学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太多,起跑后动力不足、补给不足、身体素质差,能够咬牙坚持下来的实在屈指可数”,这一说法得到很多人的共鸣。
“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社会微妙心理的推动下,不少人把这一现象归结为社会不公,进而把其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一个出口,甚至作为贬低个体努力的一个借口,这实在是一个误区。尽管我们要承认寒门子女在重点大学的比例下降和在就业中承受较大压力,但是更要看到,不少寒门子女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既要认识到附着在“寒门难出贵子”现象上的社会忧虑和公众不满情绪,也要认识到寒门子弟唯有努力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对任何个体来说,个人努力都是成功的主渠道。如果一味抱怨,甚至在发泄不满中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努力方向,或者片面地认为再努力也是白搭,在笔者看来是可悲的,是对陈旧观念的臣服。因为这在无形中遮蔽了责任担当,承认了自己是人生和社会的弱者。
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差的家庭,由于缺乏丰厚的社会资源,其子女在教育和就业过程难免处于弱势地位。但这种现实不是要让寒门学子放弃努力,而是告诉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收获成功,消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生活就是一个问题叠着一个问题,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来说都是如此。正如手机版中所说,“来了清华之后,只要你有心,什么都可以补上。”大学是一个催化剂,可以让寒门学子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充分证明了努力的真谛和价值所在,也让我们看到了寒门子弟的希望。
2014年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2013年增加11.4%,圆满完成了政府工作手机版提出的10%以上的目标。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去年招收了5万名优秀农家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就笔者的理解,这是制度和政府层面对消解“寒门难出贵子”现象做出的努力。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对寒门子弟来说,只要保持努力奋斗向上的激情,保持一种对成功的渴望,同样能够活出精彩人生。(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
应正视家庭背景对人的“合理影响”
■曹灿辉
一提起家庭背景,人们往往联想到特权、金钱、地位、关系等。其实,一个人家庭背景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的内容,比如父母的职业和文化水平、家庭的幸福美满度,以及父母是否重视教育,是否有较好的家庭教育方法,等等。
家长如果采取不正当手段让孩子上名校、求发展,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理应遭到唾弃和批判;但家长如果凭借自己较好的职业,较幸福美满、经济无忧的家庭条件,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开阔的视野与出众的人格,使孩子得以上名校乃至成才,这是家庭背景对一个人的“合理影响”,是无可指摘的。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公正,放眼当今世界各个国家,能够进入名校学习成才的大多是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笔者曾在一家美国媒体上看到《你的爸爸是谁?》这篇文章,作者认为,孩子家庭背景越好,学习、事业就越容易成功。德国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德国人成功的因素中40%靠家庭。因为好的家庭背景,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和资源,而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但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地位处于弱势的孩子想进入名校学习成才,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教育有社会分层功能,能够促进社会流动,家庭背景“合理影响”孩子上名校、成才,其正向激励作用很大。一个家庭中哪怕只有一个人上了一层、进了一步,都会激励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共同奋斗,这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高考恢复几十年来,千千万万人通过个人努力考进了理想大学并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这种人才由底层向上层流动的方式,是社会活力所在,也是一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应该值得肯定。
家庭背景是一个系统,对孩子教育发挥作用的,不仅有家长的言教、身教,还有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及成长环境,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采取正确的说话做事方式,用先进的理念和思维教育孩子,利用家庭背景的“合理影响”帮助孩子上名校学习成才。
当然,我们认可家庭背景对孩子上名校学习成才的“合理影响”,也就意味着一些“不合理影响”应该得到清除。比如家长的权和钱介入到招生过程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招生过程中,所谓的官二代、富二代占尽先机,以及高考加分乱象,冒名上大学等问题,理当严厉禁止,并应通过完善监管、追责机制,杜绝此类丑恶现象。(作者系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教育局公务员)
言必称清华北大是狭隘成才观
■耿银平
当我们将“寒门学子”与“考上清华北大”捆在一起时,已释放出一种暗示:这是巨大的教育成功。这种界定有一定的世俗道理,却是以偏概全。
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只能是“路边的鼓掌者”。但是,很多人即便没有考入顶尖名校,却通过自食其力,努力拼打,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这就是我们一再倡导的“教育的真谛”:将孩子培养成快乐、向上的自食其力者,即便没有考上名校,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成就;让孩子养成豁达向上的心态,其难度不逊于让孩子成为“学霸”、“分数高手”等。比如,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母亲将培养出当总统的儿子当成教育成功,也将培养出在家“挖土豆的孩子”当成教育成功。
可是话好说,却不好做。我们一贯的教育评价标准就是“成绩好才是真的好”、“考上名校才是教育成功”,为此,我们拼命强化孩子的智能发展,而将孩子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多元智慧,以及服务于公共发展的品质都忽略了。当我们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的时候,容易对孩子的远景发展、综合素养形成戕害,比如,不少孩子的生活能力非常弱、心智很不成熟,个别的甚至会走上极端道路。事实上,考试拿高分者与“成功者”从来不能画等号。有报道说,1977年至2008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所有的杰出企业家中,没有一位是高考状元;学术领域,明升官网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名单中,也少有出现高考状元的名字。”——这难道还是我们努力追求的“高分的成功者”吗?
所以,当下的教育改革积极推行多元评价的制度,比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教育评价和改革方向,让“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多一批好学生”,得到更多落实和实践。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算得到了名校的认同,这种认同也有一定局限性、片面性、主观性、暂时性。当下的高考多强化“知识性”,而非“综合性评价”,过多地将考上名校当作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准,而忽视了“人”的立体化、创造性,以及放眼未来的开拓性,人文性,何尝不是一种坐井观天式的狭隘呢?
寒门学子即便没有考上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但如果他们拥有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等优秀品质,凭着这股精气神,也能得到人生发展。看看身边,这种“寒门式的奋斗”,不就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吗?(作者系媒体评论员)(原标题:“寒门式努力”真的无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