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极大提高了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
科研能否成就“富翁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徐铭恩在发布会上介绍自主研发的生物3D打印工作站(10月9日摄),该科研成果转化后,仅2014年收入就达数百万元。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新华社记者
高校咋守着“金饭碗”要饭?
我国去年共受理发明专利92.8万件,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专利申请量创新高背后,是转化率低、周期长的严峻现实。尤其是集聚大量人才、积累海量成果的高校,大量成果在实验室“沉睡”,教师对明升化积极性不高。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能否打通转化“中梗阻”?创造一批身价千万的教授、研究员?
一批高校教师可能身价千万
申请项目、科研创新、发表论文、评聘职称、继续申请项目……在苏州大学副校长路美健看来,这种缺少成果转化环节的科研循环之所以长期在高校存在,教师缺乏积极性是重要原因。
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研人员的权益进行了全方位保障,将鼓励更多高校教师成为企业老板。苏州大学的陈林森教授领衔创办的苏大维格数码光学有限公司,涉及纳米水印、3D图像和光学膜等产品,2014年销售额达3.5亿元,目前已成功上市。
“一批高校教师有可能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百万、千万富翁。”北京大学工学院副研究员张日葵说,科研人员可以围绕一个行业开展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的一半给予教授,“大家干劲很大。”
厦门大学教授赵金宝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隔膜技术,能大幅提升锂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被江苏一家企业看中。学校迅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估,确定转让费用不能低于200万元。赵金宝教授随即委托学校与企业谈判,很快达成协议,成交额280万元。
事实上,科研人员要享受巨额转化收益并不容易。近期,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技术团队实施成果转化后可获得72%的收益,由此产生的个人所得税高达400多万元。而要享受个人所得税税收优惠,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的相关认定资料。但在科委这一头,相关文件已经废止,此路走不通。
为了打通中间梗阻,上海市税务局和市科委积极沟通,达成操作口径:市科委相关部门可以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证明材料替代已被废止的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证明材料,为上海首例转化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奖励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扫除了障碍。
考核,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权重
“我们起了大早,却赶了晚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说,他的科研团队早已研制出新型骨科手术内置物,但一直在等待漫长的审批手续,而美、韩、德等国的类似产品,科研起步晚却已经上市。
明升官网技术交易所副所长李中华认为,修法后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全面下放科技成果处置、使用的审批权限,各单位可自行决定;二是明确了公开交易既是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也是定价方式;三是提出了协议定价的交易价格公示制度。
针对高校“重研发,轻转化”“重论文,轻专利”等倾向,新法明确,国家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应当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特点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景泉告诉记者,2014年学院正式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考核权重。其中,纵向项目资金和横向项目资金的考核权重由原来的1∶8改为目前的1∶1。“这意味着,教师们从企业拿到的科研资金已经超过从各级部门拿到的资金。”
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出台新规,评正高级职称时,从事基础研究为主的教师需发表6篇SCI论文,而主要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只需发表4篇SCI论文以及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
企业不需要概念
“企业需要的不是‘指点江山’的概念,而是能够实实在在应用的成果。”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俞开昌透露,公司曾与一所“985”高校合作研发一种纤维膜,一开始听了教授的想法觉得可行,但一年之后项目还是停留在概念层面,始终没有拿出过硬的产品。
新法提出,企业依法有权独立或者与境内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合作者联合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独立或者与其他单位联合承担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新法明确了企业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福建华宇铮蓥公司副总经理苏成喻说,公司分别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和哈工大合作研发的一款自动检测设备,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次品率,每年产生效益超过3000万元。
目前,华宇铮蓥公司拥有省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多个创新载体,一批专职研发人员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校企合作必须找到双赢机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世成介绍,公司和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合作率先研制出戊肝疫苗后,并没有一次性买断产品专利,而是与校方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在明升化阶段,企业投入资金建厂并将成果投入市场,校方根据产品销售情况,按照一定比例获得收益。
还需哪些“好声音”?
“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企业联系学校想寻找某方面的技术,但是学校现有的成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或者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小样阶段,企业无法在实际生产中复制。”在苏州大学明升管理办公室主任沈铭看来,很多科技成果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是造成其“沉睡”的重要原因。
唤醒“沉睡”的科技成果,首先要让其“更接近市场”。沈铭建议,应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促进科研人员在高校与企业间合理流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单独申报国家级课题难度依然很大。苏成喻说,申请课题过程烦琐,验收条件往往和实际脱节。“希望有关部门建立研发后评估机制,对于企业研发出来的、对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的科技成果,给予直接奖励”。
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王茤祥说,同样的课题,全国有很多单位都在做,资源被浪费,真正明升化的可能就只有一项,甚至没有。
“希望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王茤祥说。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少市场化评估机制,造成科研机构惜售科技成果和企业不愿风险投入的局面。”东南大学副校长王保平认为,应成立专门的技术转移转化机构,提供成果筛选评估、交易转让、孵化培育、组建企业等一条龙专业服务。据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
手机版故事
小小细胞“释放”15亿元产能
新华社北京11月20日电(记者 吴振东 凌军辉)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魏东芝经过20多年研究,从小小细胞里研发出全细胞生物催化技术,并通过成果转化,已经释放出15亿元的生物制造产能。
生物催化技术听来专业,实则离日常生活不远,其广泛用于制药、食品领域。魏东芝团队打破生物明升手机领域“一种酶专一地催化一种化合物”的“经典说法”,利用独创的定向催化技术,把小细胞变成大的催化工厂。
如今,据此技术生产的国产糖尿病药物及相关保健品均已上市,价格较之进口药物更低,生产工艺也更加高效环保。
企业缘何相中“细胞科技”?魏东芝直言,这一成果转化几乎没有遇到大的阻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研究积累、市场应用和技术孵化等方面下了扎实的功夫。
“坚实的专业知识积累永远是技术创新的灵感和动力。”魏东芝透露,从钻研细胞中每一种酶的功能改造方法,到建立起涵盖近千种酶的数据库,团队花了20多年。“现在我们的实验室已成为一个生物催化技术平台,企业提需求,团队按需攻关,形成了良性发展的产学研共同体。”
事实上,在这项发明转化初期,也遇到过团队现有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小样阶段、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情况。
“现阶段,国内企业大多自主科研能力不足,它们往往不需要‘指点江山’的理念,而是要‘得之即用’的产品。如果中试放大不贯通、成套技术不过关,企业不敢轻言合作。”在魏东芝看来,唯有关注国家和企业急需,以解决瓶颈性问题为导向做原创研究,才能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
虽然困难很多,但科技和市场一旦深度融合,将释放出巨大能量。近3年来,由该项发明成果实现的新增产值达15亿元,新增利润近3亿元,出口创汇7800多万美元。长远看,这项技术发明的明升链效应将会持续显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