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明升官网青年报》近日刊发《端着“铁饭碗”,内心仍不安——人大本科毕业“回炉”读高职,图啥》一文,文中称名为“乔东”的人大本科毕业生在电视台工作两年后,又“回炉”去了一所职业院校学技术。此报道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热议,有部分人大学生认为这是对母校的羞辱。经明升官网人民大学和明升官网青年报社双方联合调查,发布联合声明称,乔东不是明升官网人民大学手机版学院本科毕业生,《明升官网青年报》为此向读者致歉。
这一事件(下文简称人大事件)的处理,应该说反映了媒体和校方的理性态度,联合调查、澄清事实,给公众负责任的交代,毕竟手机版报道要真实、客观。然而,对于这一事件的反思,却不应该到此为止。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乔东真是人大本科毕业生,他“回炉”去读高职,就是对母校的羞辱、抹黑吗?他“回炉”选择的高职,就比人大还牛吗?为什么整个社会不能理性看待本科(包括名校)毕业生再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去选择技校、高职继续培训的行为,而拿其说事呢?
毫不客气地说,本科“回炉”技校这样的手机版不断见诸报端,引起关注、热议,暴露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学历情结”和“学历歧视”。包括拿本科毕业生选择本校继续培训进行宣传、作为办学“亮点”的技校、高职,也都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比本科院校低人一等,想以此“抬高自己”。这种舆论环境严重影响着我国教育健康发展,比人大事件更值得深思。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本应是平等的教育,只是办学类型、办学定位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一名学生在求学时无论选择普通教育学校还是职业教育学校,只要适合自己,就都具有价值。但在我国,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在升学体系中,职业学校被认为是进不了普通学校的“差生”才选择的学校。如此一来,进入职校的学生也就低人一等。所有学生都受单一成才模式所困,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7.5%的今天,整个社会之所以还陷在严重的高考焦虑中,就在于教育被分为三六九等。目前,存在于社会中的励志故事是,一名学生进入职校后,不放弃自己,努力奋斗,考进名校读研,完成“人往高处走”的逆袭。而如果出现某位学生放弃名校选职校,或者名校毕业之后再上技校学技能,就会显得另类成为“手机版”,各种复杂的社会情绪也会随之点燃:说学生失败者有之,感叹本科堕落者有之,职业教育从业者则乐于以这样的事例来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你看,名校毕业生都到职校“回炉”了。可是,这样的事例增多非但没有改变职教形象,反而强化身份意识和身份对立,制造口水战。人大事件就说明了这些问题。
在人大事件中,各方关注的都是当事学生的“身份”,高职重视其身份,是想以其特殊身份来体现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媒体加以报道,是因为学生身份的反差具有冲击力,人大学生求证其身份,一是知情学生出于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出于对母校形象的维护。而这名学生为何在身份上造假,不正是因为我国社会用身份识人,以及教育的最大作用是给学生一个学校、学历身份吗?近年来的学历造假根源都在这里。
只有把职业教育放在和其他教育平等的位置上,消除各类教育、学校的不平等、歧视,才能消除类似本科回炉职校、技校的手机版,理性看待学生的教育选择。不同类型教育的定位不同,像人大这类学校,办学定位应是进行通识教育,以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从通识教育学校毕业后,学生再去上一到两年的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技能,以更好地就业,这是很正常的,只是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教育选择和组合,不能说明他接受的通识教育就不好,也不能说明他个人的大学学习失败,同样也不能说明职业教育就优于通识教育。
在美国,学生上大学时先进社区学院,然后再转到哈佛、耶鲁求学的,不是个例,没人会在乎他的社区学院出身,为他贴上标签。与之相对应,一个人先读完名校通识教育本科,再去读职业教育进行职业训练的情况,也很普遍,没有人嘲讽名校被职校“完爆”——这种嘲笑本身就很荒谬。至于名校和名校的学生,更不会觉得这是对母校的羞辱——一所名校培养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人生发展道路和选择。
在我国,诸多名校其实是制度制造的名校,名校不是靠市场竞争产生的,而是通过列入计划拿到更多国家资源,且在压制其他学校的竞争力的情况下勉强得名校之名。也就是说,名校本身就是身份教育、等级管理的产物,这也就不难理解,名校往往显得很虚弱,社会认可度并不高,而名校学生则时常出来捍卫名校身份。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家不应该再采取计划办教育,而应该给各类教育、学校平等的发展空间,允许各类学校平等、自由竞争。只有这样,我国才会有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也才会有一流的应用型大学以及一流的技术学院。各类教育、学校都是受教育者值得考虑的选择,才能把明升官网学生从单一成才模式困境中解放出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5-08-13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