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创新“放飞”更多微小卫星 |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新体制下试运行 |
|
■本报见习记者 王佳雯
完成暗物质卫星的发射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原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暗物质研发团队仍为卫星在轨测试、飞行控制奔波着。就在该研究院完成首家“创新研究院”改革工作启动的前一天,该团队才刚刚回到上海大本营,参加此次改革的重头戏——人员竞聘。
而此次竞聘的完成也意味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试运行的大幕正式拉开。
“全体起立,重来一遍”
为优化科研布局,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明升体育app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4种类型进行改革。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成为首个被选为创新研究院改革的试点单位。
去年7月,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视察时指出,创新理念是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在激烈竞争中能抢占先机的关键,这在创新研究院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也要不断地体现。
此次改革中,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工作人员“全体起立,重来一遍”。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相里斌告诉《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记者,他们创新性地采用文化先行的做法,为改革的推行提供保障。
在“公平、公开、和谐、进取”的创新文化推动下,该创新研究院自2014年10月中科院党组批准实施改革后,便开始讨论方案。直到次年6月,方案才最终确定。之后,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面向社会广泛招聘人才,吸引了院内外各类科研院所及世界500强企业近万人应聘。
改革中,他们坚持“事前答疑,把游戏规则讲清楚”;“事后沟通,把残留问题解决好”。通过一前一后的答疑解惑,改革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
向改革要发展空间
承担国家卫星发射任务的原小卫星中心,初期项目相对较少,任务组模式灵活,满足了当时的需求,但面对新形势,原有体制机制暴露出了问题。
实验室专业划分不够清晰,任务组模式在承接重大任务时也略显力量不足,因此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提出了“优化模式、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四大改革目标。
改革有效整合了原有架构,将分散的实验室变成研究所,最终打造成公共服务中心、技术型科研机构和应用型研究所三大研究体系,形成探索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的有序链条,既分工明确又能形成合力,为承接国家重大任务作好准备。
新设置的新技术研究中心,是改革亮点之一。通过创新研究院划拨经费、每3年考核一次的体制设置,该中心人员得以安心科研,不再为争取项目浪费时间。相里斌期待它“成为一块磁铁、一个创新的核心,体现中科院在卫星创新方面的火车头作用”。
此外,全部由“85后”组成的微纳卫星研究所也十分惹人注目。这支被视作“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特战队”的队伍,在新体制机制下将面向国际发展前沿,瞄准新概念、低成本微纳卫星,有力开展创新攻关。
除了对内改革,研究院还将视角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筹划中的微小卫星创新联盟力图打破所有疆域,与国内外卫星研制单位技术上互通有无、互相支撑,学术上不断交流、相互促进,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
让人才“野蛮成长”
原小卫星中心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31.7岁,就连卫星总师的平均年龄也只有41岁。改革后,这支队伍将更加年轻。新上任的各研究所负责人平均年龄只有39岁。“他们都是工程经验丰富的年轻人,有很好的技术基础。关键是这些人还能再干二三十年,这是我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相里斌告诉记者。
“只有经历科研实践的历练,才能造就合格的创新人才。借用毛主席曾经说过的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是通过工程型号练就人才,让人才在科研工程实践中‘野蛮成长’。”相里斌说。
如今,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部门负责人已经到位,改革也在积极稳妥的步调中告一段落。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队伍还未休息,便又收拾行装前往卫星发射基地,为全球导航试验系统收官卫星的发射作准备。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6-01-05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