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 奉献明升体育app】
李文建没有想到,自己38岁“高龄”拿到“西部之光”项目,并因此让多年的“绿叶”开出了“红花”,不仅科研轨迹发生了180度转变,放射生物学还成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顶楼,有一座400平方米的世外桃源,门口的牌匾上,是魏宝文院士2006年题写的“辐照育种温室”。温室里,橡胶蒲公英欢长,粉色天竺葵盛开,嫩绿的驱蚊神器“摸摸香”等待着下一次应激反应……李文建告诉记者,这是用几个“西部之光”项目经费“合资”建立起来的温室,里面正孕育着多个“西部之光”成果。
1997年,李文建拿到第一个“西部之光”项目——重离子诱变品种改良及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很激动。”回忆拿到项目之初,李文建说。“西部之光”项目规定,参选者年龄不能超过40岁,当时,李文建已经38岁。不仅如此,当年的李文建已经在研究所默默地当了13年“绿叶”。他所在的“离子束应用二室”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有的做“中子活化分析”,有的做“材料学”,还有的做“波谱分析”。而中科院近代物理所以核物理基础研究和重离子加速器为主要研究方向,是研究所里的“红花”,因此,时任所长罗亦孝称李文建所在的研究室是研究所里的“绿叶”。一台超净工作台、一架显微镜、3台计算机和一台冰箱是研究室相关生物研究的全部家当,科研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通过与张掖市农科院接触,李文建所在课题组发现,春小麦增产和品质问题或许可以通过重离子诱变改良品种。苦于没有经费支持,李文建课题组只能空想。直到1996年,中科院设立了解决制约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的“西部之光”项目,李文建看到了希望。“那是雪中送炭的8万元经费。”李文建眼中闪烁着兴奋,他用这来之不易的经费购买了实验材料、设备,给地方付了科研经费,正式启动他的科研项目。
李文建怎么也没有想到,这次启动将他带上了一条崭新的科研轨道。“就像打靶一样。”李文建说,“重离子诱变育种就是将遗传物质DNA损伤,引起基因突变及表型变异,通过选育获得新品种。”利用这项技术,研究小组先后培育出“陇辐2号”小麦新品种和9个品系。近5年来,该小麦品种仍在张掖地区规模推广中,新增产值6682.68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成为当地主栽小麦品种。
2006年开始经过7年10代,研究小组又选育出了具有早熟、茎秆含糖量高、抗病虫害的甜高粱新品种“近甜1号”,2013年1月通过了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登记认证。甜高粱种植获得成功,平均生物产量超过6吨/亩。经核算:农民每亩纯收入可达玉米的两倍多,用水量不足玉米的一半。
温室里,李文建小组选育的花卉品种冬花夏草开得正艳,沿着服务地方经济的思路,课题组几位年轻人相继获得了“西部之光”项目支持,为服务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构筑西部人才高地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报通讯员 刘晓倩 本报记者 宋喜群)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