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温才妃
教师在讲台上对着PPT照本宣科,学生们排排坐甘当“低头族”、被填鸭,这样的画面在明升官网高校并不少见。为了解决上述“顽疾”,高校想尽办法,举办各种教学大赛、课前收学生的手机……然而,效果却是杯水车薪。
对于这些涉及教学质量的问题的解决,一些高校正酝酿着一场有关大学教室的“革命”。这场“革命”的主题叫作小班研讨课——它改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互动讨论中。
感受教室改造
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教七楼,这座在老生记忆中的“考试楼”,如今成为了小班课堂改造的“先驱楼”。
2014年,北师大公共资源服务中心设计并改造了该楼7间教室。次年,又将教四楼原4间语音教室改为讨论教室,同时对科技楼5间机房进行了不同主题的改造。
环形屏幕上可同时呈现PPT、网页、学生作业,师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提问与回答,甚至将来可通过iphone、ipad等移动设备在教室外完成课程……
在教七楼五层的教室里,《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记者除了惊讶于课堂现代化,更是难以找到一张记忆中固定的大讲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度可伸缩、可四处移动的小讲台。任课教师可以推着它,来到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椅子也是此理,只待任课教师一声令下,便可在轮子的滚动下,瞬间由“排排坐”的听课模式变成“圆桌”的讨论模式。难得的是,椅子还专门做了降噪设计。
高校中以大教室居多,总被安排考试的教七楼也不例外。教室改造除了物理上的打隔断,还有一些可行的办法。据公共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宁介绍,502原是一间可容纳120人,如今被改造成为42人左右的“分组互动学习”教室。当中运用4块移动白板,将教室分割成6个讨论区,白板不仅有分隔功能,还可用于书写、作为投影幕使用。
对于教室的改造,教学服务中心主任赵欣如将其定性为“清新优雅”,桌椅、通风、采光、色调,甚至灯光的色温,都经他们仔细挑选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性需求。“教师、学生是有一定惰性的,如果一个更好的环境能够激励教师讲课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热情,至少让他们好奇想去尝试,那就应该做。”
新型的教室是否受到师生好评?就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503教室下课了,刚下课的教育技术学本科生曾嘉灵告诉记者,经过改造后的研讨课教室非常火暴,“一位老师曾因没排上新型教室懊恼不已,当得知有其他老师调课,她迅速商量换到了503,因为调课成功老师还专门发了微信庆祝”。
感受一堂小班课
记者来到北京大学文史楼,这座于2006年进行小班改造的大楼里,正在上 “明升体育app通史”的小班研讨课。
在104教室里,两名同学为前一天大课上讲的“阿拉伯和伊斯兰明升体育app”,作了总共时长不超过25分钟的主题手机版;其余近20名同学在他们讲述之后,进行了半小时热烈的讨论。
有学生提问:“非主流的历史应该怎么写作?要不要非要用今天认定的观点看历史?”吴国盛的博士生、助教蒋澈发现离今天的主题太远,迅速将话题拉扯回来。遇见学生冷场、泛泛而谈,他也会适时插话引导。
而其余的时间,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甚至连作手机版同学的分数,都是由在场其他同学给出的。
“明升体育app通史”是一门北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介绍人类五千年明升体育app发展的全景历史。不同于以往的大班授课,课程采用了“大班授课+课下阅读+小班讨论”的形式。大课由吴国盛讲授,讨论课分为12个小班,由助教主持。
在小班教室里,学生们将桌子两三张拼在一起,前方黑板上内置多功能电脑,宽大的显示幕取代了传统的投影幕,三面墙上均有黑板方便学生随时板书。
吴国盛告诉记者,他们为每堂课下发了50~75页阅读材料,以及阅读书目、思考题。“开课前,我的一重担忧是,学生不来选课,因为长期的惯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这种花费力气大而收获学分、成绩一般的课程。”为此他的助教还专门在网上发布了“开课介绍”,告知同学们考试没有解释概念、背诵史实,而是重在思考的过程。
而事实上,这一重担忧并不真实存在,因为北大元培学院已将这门课作为该院学生的必修课。今天刚刚完成手机版的罗欣雨就是来自元培学院经济方向的学生,她说:“同学们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问题,一轮轮问题之后我的想法也丰富起来了。”
“虽然前期准备更辛苦,但现场气氛特别high,大家感觉一小时太短,有点意犹未尽。”元培学院心理方向的学生孙弋雯坦言道。
实际上,这样的讨论已经走出了课堂,课下每个小班的微信群也是他们活跃的场所。每周吴国盛和12名助教都会碰面商量小班课的共性问题,对于他们而言,这也是一场“讨论课”。
思想、成本、师资
“毫无疑问,研讨课几乎适用于大学所有的课程,而小班教室是最合适的讨论场所。”采访中,所有受访者均如此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美国高校中小班授课率(20人以下)在哈佛等私立大学达70%以上,弗吉尼亚等公立大学也占50%以上。可以说,明升官网高校正在做一场与国际接轨的改革。那么,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什么呢?
在北京大学明升官网教育财政明升体育app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看来,改造教室是逻辑的起点,因为教室的环境安排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影响教师课程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师去思考新的授课方式。
赵欣如指出,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不光是物理的距离,更有心理上的距离——教师高高在上,无法与学生平等交流。因此,让桌椅活动起来,让教师从固定的中心点中解放出来是研讨课教室改造的前提。
然而,在现行的条件下,硬件改造并不是难点所在,更难的在于教师思想的改造、教育成本的提升、师资的匹配。
卢晓东指出,如何通过研讨课教室的改造促进教师来正确使用,进而把研讨课这一教学类型缓缓引入到大陆高等学校教学之中是难点之一。
基于同样的考虑,赵欣如选择了具有课堂改革意识的教育技术学院作为试点,“希望能借此带动文、理各科教师都来使用”。
在卢晓东看来,另一大难点在于,研讨课如果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内在隐含“小班”的概念,虽然教室改造成本不高,但普遍采用对师资的需要较多,教育成本会有所提升,在国内高校不能期待立即普及。
北大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告诉记者,原来一名教师管理100人的课堂,开设讨论课需要6名教师管理。因此,“生师比相对低的高校,更有利于开展小班课”。对此,他们建议,大学推进研讨课教学形成一种平衡状态,既要有小班也要有大班匹配,形成讨论与讲授相协调的关系。
引入助教制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作为吴国盛的助教组长,蒋澈告诉记者,提前担任助教不仅可以解决研讨课的师资短缺问题,而且在话题引导、规则制定、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锻炼,也对自己将来走上教师岗位很有帮助。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6-03-24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