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一则“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消息上了各大媒体平台的明升头条,国家文物局、辽宁省文物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就对该点段长城进行了实地勘查,核实相关维修方案的审批落实情况及施工质量等问题,并第一时间公布了调查评估结果。该段长城维修方案的设计者还在社交平台发表了回应外界质疑的文章。
这一次官方的回应不可谓不迅速。调查结果证实,该工程中使用的“抹平”措施,存在洽商过程不规范、记录不完整、且未按照《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报辽宁省文物局备案。而针对维修过程中注水泥的问题,调查组专家的说法是,长城保护维修中允许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加了水泥后能够提升传统材料的早期强度。但在使用水泥上,没有做好试验工作,对长城观瞻造成影响。
那么,接下去的层层追责是否就能扭转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的问题?显然不行。
1987年12月,长城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明长城全长8851.8公里,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公里,可如今,其中保存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保存一般的约20%,消失的比例达到了30%。大量长城因一个“野”字而处于边缘状态,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缺乏维护管理,远远不是人们在景区看到的那些长城的样子。
事实上,早在2006年,我国就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具体细则,也没有严格的处罚措施,《长城保护条例》的作用微乎其微。长城的修缮虽有严格的流程,但修缮至今没有统一标准。
另据新华社报道,在长城沿线一些地方政府,仅对当地的标志性长城建筑,或者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长城段落,加以修缮保护。而对于大部分长城段落,由于地处偏远,只能听之任之,自生自灭。
但是,只有当长城作为一个整体,这项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才会体现。因此,对它的保护也应该从整体上进行。
具体来说,国家层面应该有明确的、可执行的制度保障,统一标准,并有效地落实地方政府责任。甚至有可能的情况下,由专门的机构全面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长城保护和修缮工作。
此外,作为保护的一种手段,地方政府可以合理开发旅游景区,明升体育app地规划公众游览路线和游览方式,同时促进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