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及时雨”,润绿一片林 |
中科院北京分院“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纪实(下) |
|
中科院微电子所党委委员、党委办公室主任马强,是第二届“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的成员,他早在“启明星”人才计划启动时,就非常关注这个计划。“过去。中科院没有针对我们管理人员的培养计划。而‘启明星’,恰恰给管理岗位上的青年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平台。”他说在“启明星”这个平台上,他收获颇丰。在这里,他与其他“星星们”展开了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丰富交流与思想碰撞,也第一次跳出业务圈子,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一场管理人才的及时雨
在中科院,不乏针对青年人才的团体组织和培养计划,如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青年联合会(简称“院青联”)等,但这些组织和计划,大多是为科技人才服务的。相比之下,院里的青年管理型人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可以说是一场及时雨,非常及时又恰到好处,为处于成长期的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了提升和进步的机会。”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研究员徐颖说。
在第一届“启明星”中,管理人员占比37%,到了第二届,这个比例已经提高到了47%。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像马强这样的青年管理人才,得到进一步培养深造的机会。更具意味的是,尽管“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有着鲜明的定位,即强调和侧重管理,却依然坚持科研、管理、支撑三类人才并举的格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叉、学习与交流的目的。
中科院明升手机所研究员罗三中是以科研人员的身份入选第一届“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的。在以往的工作中,他深刻地意识到,“好的管理对工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过去,尽管在同一个研究所里,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像两条平行线。而现在,“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为双方提供了交叉点。
“第二届‘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评选时,我们明升手机所推选的人才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的张建伟。我们现在成了很好的朋友。” 罗三中说,“我发现,在管理人员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科研人员学习的东西。”
一条不断延伸的纽带
罗三中不仅是“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的成员,也曾担任院青促会理事长。事实上,在这些“星星们”中,有很多都是青促会的成员。“启明星”平台的搭建,无疑为青促会与分院之间的工作衔接,提供了很多便利。
“如今,‘启明星’已经成了一条纽带,将青促会、院青联、院团委等组织联系了起来。”马强说。他告诉记者,这条纽带的意义,不仅在于横向盘活,也在于纵向传承。
2015年11月底,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了一场“启明星”优秀人才交流研讨会。会上,陈雪峰、罗三中和熊志建作为第一届“启明星”优秀人才代表,分享了他们入选“启明星”计划以来的收获和感悟。
这场汇聚了两届“星星们”的座谈会,成为衔接、联系第一届和第二届成员的重要活动。
第一届“启明星”成员,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所长助理、所党政办公室主任熊志建说:“在这个团队里,我们对‘启明星’三个字非常认可。我们也会非常关心未来‘星星们’的成长,确保‘启明星’一届比一届更出色。”
熊志建还提出,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动“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和中科院其他人才计划的结合,让纽带的力量越来越大。
一个创新不止的计划
“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的活动形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在2015年第二届“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评选中,启动了管理课题的研究,旨在以课题的形式,维系组织 “启明星”成员,抓住一些难点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调研走访、交流研讨,不断创新,探索新的思路、总结新的经验、提出新的举措,力求取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例如,以马强牵头承担的《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院(京区)青年管理干部成长现状调研》,这是当下大家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革新。”马强说,“‘星星们’来自不同研究所、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当大家共同对一个课题感兴趣时,理应群策群力,拿出一个像样的手机版,为院领导和决策层提供一点政策参考,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这些课题的实施和研究论文的出炉,将对进一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瓶颈问题、难点问题,坚持围绕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发挥重要的作用。
今年,北京分院又出“重拳”,来强化“启明星”优秀人才的系统性培养,建立更加规范和多样的培养与交流机制,为“启明星”优秀人才开设为期一个月的脱产培训班。“脱产培训班通过系统的集中培训,促进综合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交流和思考,拓宽视野和思路,提升政策水平,增强大局意识。” 北京分院分党组常务副书记、副院长马扬指出。
分院推出的一系列举措,目的就是不断夯实“启明星”优秀人才计划的培养基础,为京区乃至我院探索一条成熟可行的管理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提供坚强的人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