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佳雯
初夏的江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一种体型小巧的鸟儿轻盈地在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树林里嬉戏,白色尾翼在参天的古树间画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跟随“绿镜头·发现明升官网——走进江西”活动,记者目睹了全球仅有200多只的濒危鸟类——蓝冠噪鹛在自然环境中与临水而居的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也从中感知到了江西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所付出的努力。
人与自然的平衡
穿过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一片依偎着清澈河流的茂密树林出现在记者眼前——珍稀鸟类蓝冠噪鹛的栖息地到了。
73岁的当地村民俞深源看似悠闲地坐在唯一一座通往那片树林的小桥桥头,实则肩负着蓝冠噪鹛守护者的重任。
每年4月到7月是蓝冠噪鹛的繁殖期,它们会出现在这里孕育下一代。此时,许多摄影爱好者、游人也会慕名而来。俞深源的责任便是将蓝冠噪鹛的“思慕者”拦截在桥的这一头,好让它们安心繁育下一代。
进入蓝冠噪鹛的栖息地前,陪同记者的当地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张林再三嘱咐,声音小一点、不要开闪光灯、脱掉颜色鲜艳的外套。
张林和同事每天的工作就是监测蓝冠噪鹛栖息地的状况。这片10公顷的林地,是90多只蓝冠噪鹛赖以生存的家,其中也分布着张林和同事布置的环境质量监测设施。“主要是监测水质量、空气质量等。”张林说。
水好、树好、空气好,周边的村民也友好——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因素,让蓝冠噪鹛在这里安心扎根并日益壮大。俞深源也因为看护蓝冠噪鹛,从当地林业部门获得了一个月约1500元的收入。生态保护与百姓福利在婺源县这个白墙灰瓦的小村庄里,达成了平衡。
从砍山到看山
生活在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的孙功娇,在自己位于九岭山脉武陵岩山麓的家乡经营着民宿客栈的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而3年前,她还背井离乡地在外谋生。
她告诉记者,1997年她离开家乡时,这座小村庄的百姓还靠着砍树、卖毛竹过活,微薄的收入难以支撑生计,她不得已到了九江谋生计。
随着江西省林改工作不断推进,每年回乡探亲的孙功娇看到了家乡的变化。“禁伐二十年,呵护原生态”的理念,让家乡逐步变成了“山美、水美、空气美”的“聚宝盆”。
“看到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在外面赚钱就不如回家叶落归根。”孙功娇说。如今她的农家乐能为游客提供14间房、16张床,发展成为村里规模最大的民宿之一。
而当地97%的森林覆盖率、每平方厘米15万个负氧离子的自然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孙功娇计划着依山再建设一个木屋,带领同乡致富。
在距离孙功娇家不远处,一片由100多棵千年古红豆杉组成的古树林分外引人注目。拥有800年以上树龄的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树种红豆杉,让附近长水村六组的村民年收入从过去砍山时的几千元增加到了4万多元。
罗坪镇镇长谢守梅说,当地百姓收入增加了,管林、护林、育林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释放生态红利背后的科技经
无论是在婺源还是在武宁,记者都看到,江西省的生态红利正在转化为经济红利,服务于百姓生活,进而助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日益趋好。
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也了解到,这样的良性循环体现了政府保护生态的决心,更体现了科技工作者明升体育app筹谋的智慧。
“江西的优势是生态,但不能只管生态不吃饭。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江西省明升体育app院生物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年华说。
他告诉记者,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明升体育app家经过调研,开始主导当地生态明升发展,最早开始的便是生态旅游。
从当地三清山的保护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到武宁生态小镇的发展,科技工作者利用山水优势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的建议,从百姓的获得感上得到了正反馈。
事实上,科技工作者在江西大好山水中发挥的作用不止于此。譬如,旅游景区特别是山区的气象服务保障、地质灾害预警、农村污水处理等,处处都体现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
虽然,当下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推进有序而有效,但戴年华仍觉得有压力。
“我们的生态环境横向比不错,但纵向比压力比较大。”他说。因此,通过科技手段为江西寻找到更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抓手,将是下一步持续关注的问题。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7-06-13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