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北京》,崔丽娟著,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
■丛一蓬
有幸读到崔丽娟女士所著的《湿地北京》一书,收获颇丰。书中《序》描述了关于湿地与北京的关系。“北京城是在古永定河渡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与其说是水造就了北京城,不如说北京起源于湿地。”这句话精辟地写出了北京建城与湿地的密切关系。
更精彩的是书中多次用栏目的方式普及了湿地知识,比如,亿万年前北京湿地分布范围推演,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重现了北京历史上湿地可能的分布情况。图书还详细讲解了湿地的功能和作用,不仅能够为许多鸟类提供休息的地方,也能为我们提供娱乐场所。
二百多年以前,北京曾经遍布湖泊、坑塘和沼泽,在清朝年间,北京南部仍保存着大面积湿地。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水所聚曰淀,高粱桥西北十里,平地出泉焉”;《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北京西北郊湿地统称“海淀”,巴沟是海淀区的泉水汇集之地,其中最大的水面是“瓮山泊”(即颐和园昆明湖前身)。《光绪顺天府志》记载,京师和府属州县共有河沟有140条,湖潭有28个,有名的泉有26个。有必要指出的是,泉的数量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同书记载,仅南苑内就有117个泉,只是大都无名而已。另据20世纪末期出版的北京市各区县《地名志》记载的河流、湖泊与泉的地名统计,京城河流湿地有183条,库塘湿地有7个,泉有129个。如今的北京城区在三千年以前还是河湖纵横、清泉四溢、湿地遍布、禽鸟翔集的湿地。然而曾经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地下水源丰富的北京城,到如今,连母亲河——永定河的部分河段在丰水期都已无水流淌;原来烟波浩淼的密云水库也有部分区域变成了干地;平、枯水期北京城区内及周边“十库九旱”、“有河皆干”成了人们眼中的常态。现在对于北京来说,湿地已经变得弥足珍贵了。
昆明湖古称“瓮山泊”“西湖”,是颐和园的瑰宝,也是首都北京的璀璨明珠。自乾隆扩浚西湖,颐和园昆明湖成为北京郊区最早出现的人工水库,也是一项蓄、排、灌设施完备的、大型的、贯古及今的水利枢纽工程,在北京的城市供水、航运、农业灌溉、防洪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2016年,颐和园被纳入了首批“市级湿地名录”,可见其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态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凸显。随着瓮山、西湖自然面貌的改变,昆明湖所在的颐和园从最初的小型天然湖泊演变为今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古典皇家园林,千百年的兴衰沧桑赋予了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工作在“揽湖山之胜,兼庭园之色”的颐和园中,《湿地北京》一书也让身为管理者的我深刻领略到保护颐和园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历史名园和生态湿地的使命和骄傲。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7-06-16 第6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