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升官网航天在太空中上演了一部“拯救大兵”大片,原本受关注度并不高的“中星9A”广播电视明升app官网直播卫星竟成为主角,受到全球瞩目。
6月19日凌晨,“中星9A”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因火箭出现异常,远离预定轨道,几乎陷入绝境。然而经过航天人16天全力抢救,最终让它绝处逢生。
近日,记者来到明升官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听亲历者讲述了这次太空营救的幕后故事。
“希望渺茫”,故障出现时,西安控制中心测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杨永安脑海中闪现出这个词。
负责轨道控制的工程师孙守明介绍,“中星9A”的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为41991公里,而实际入轨后远地点高度只有16420公里,误差超过2.5万公里。
有时候,没有入轨并不代表任务失败。孙守明说,地面可以控制卫星用自身推进器实施变轨,抬高轨道实现“自救”。此前,该中心有多次成功处置太空险情的经验,曾使十余颗重大故障卫星“起死回生”。
然而这次入轨偏差如此之大,在国际同步卫星发射历史上极为罕见,形势相当严峻。
“对于高轨卫星来说,如果初始轨道的远地点在2万公里以下,通常就没救了。”杨永安说。一时间,大家心里都没了底。不过他们清楚,卫星轨道还会下降,当务之急是迅速判断卫星是否有救,制定并实施抢救措施。
中心与卫星研制方明升官网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密切配合,对卫星工作状态进行了测试。杨永安说,首先要看星敏感器,如果它不能工作,变轨动作就无法实施。该设备的正常工作高度是21000公里,这也是通常把卫星抢救“门槛”定为2万公里左右的原因。经测试,“中星9A”星敏感器的设计余量较大,在14000公里高度就能运行。
接下来,工作人员又完成了星载陀螺仪检测、太阳翼展开等工作。当“卫星工况正常”口令响起时,大家稍稍放心了一些:能救。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救。选择最省燃料的变轨策略是重中之重。如果卫星燃料消耗过多,就算进入定点位置,也会很快成为一颗“死星”。“不仅要把卫星送回去,还要尽量让它‘活’得更久。”杨永安说。
按照常规轨道策略,首先要将卫星近地点轨道高度升至5000公里,但这将直接导致卫星燃料耗尽。杨永安说,工作人员将原有方案推倒,分析了7种应急策略,分别是先将近地点高度升到200公里、500公里、1000公里等。一方面,抬得越高,卫星燃料消耗越多,3000公里是极限;另一方面,卫星变轨要满足至少25分钟的测控条件,弧段太低在时间上不允许。综合考虑后,工作人员选择了实施条件极为苛刻,但能尽量节省燃料的1000公里方案。
第一次变轨很快完成,误差只有几十米,这为后续动作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经讨论,大家决定共实施5次近地点变轨,将远地点抬高到36000公里,再通过5次远地点变轨,将近地点抬高到36000公里,最后完成卫星定点捕获。
这样的变轨在我国前所未有。鉴于卫星所处的特殊轨道,西安测控中心紧急启用了相关陆基测控站,调用了远望五号、六号、七号测量船,在数小时内完成了信息连通和状态设置,为抢救工作提供了测控通信保障。
为确保方案可行,中心仅用半天时间搭建了一套仿真测试验证系统,建立了与任务状态一致的测试环境,利用五院提供的卫星模拟器,将所有方案、预案进行了演习,对暴露出的问题做了调整。
前两次近地点变轨顺利完成,第三次变轨时,卫星姿态出现了较大偏差。工作人员发现,卫星主发动机点火时,姿控发动机在不停喷气。此时如果停止变轨,势必影响后续动作。好在问题很快查明,原来在同时进行的另一分支操作中,太阳能帆板产生了共振。工作人员立即终止该分支操作,很快让卫星姿态稳定下来。
多方配合下,西安测控中心准确实施了10次轨道调整、6次定点捕获,终于在7月5日21时,让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01.4度赤道上空的预定轨道。杨永安介绍,在应急变轨控制过程中,卫星推进剂实际消耗量比预期节省了大约100公斤,这足够支撑它多运行2年左右。
目前,“中星9A”各系统工作正常,转发器已开通,正在开展在轨测试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