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时下,各高校的期末考试还在进行之中。然而就在不久前,四川某职业学院思修课期末考试的一道“态度题”却引发了公众的关注。
这道题目是让学生在若干张教师照片中,选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本题答对不得分,答错却扣41分。换言之,只要这道题打错,即使其他题目全部正确,也无法及格。这也让大家惊呼“答错了那可是送命”。
事实上,在我国的“考试史”上,这道“送命题”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就在几年前,国内就曾有多所高校在期末考试中出过与本题一模一样的题目,乃至于连答错所扣的分数都很一致——41分。
应该说,这道题除了“送命”之外,其实也是一道“送分题”。因为但凡上过这门课程的学生,都不会选错老师。然而,这样的题目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试卷上,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这门课程本身在学生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
当一门课程得不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时,究竟是应该校方和老师反思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出现问题,还是用考试的形式“惩罚”不上课的学生?这是个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这道“送分题”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最大问题在于,考试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一问题并不难回答——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是否认识授课老师,算得上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吗?
或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质疑有些“较真”。但在笔者看来未必如此。因为这道题目反映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那就是高校对于学生究竟应该实行“过程监督”还是“结果监督”?
如果是“过程监督”,高校就要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时监控”,学生需要按时上课,按时下课,按时完成作业……总之,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自主性可言,而是必须与“教学计划”相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不认识老师”就是一个很严重的事件,因为这说明学生没有“按教学计划”上课。
如果是“结果监督”,高校只需要最终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则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主权,学生可以采取课堂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老师也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如果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认不认得老师,还真的很重要吗?
必须承认,在我国,前者依然是目前大学教育的“主流”。但“主流”是否就意味着是明升体育app的?后者看起来似乎有些“理想化”,但“理想化”是否就意味着不能实现?或许这才是当我们面对这样一道“送命题”时,应该真正考虑的问题。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8-01-23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