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走进大棚,指导预防大雪带来的次生灾害。
■本报记者 王之康 通讯员 陈胜伟
近一段时间,一场大雪让江南变得银装素裹,但却给竹农带去了不小的麻烦。
“雪差不多下了三天,把很多竹子都压倒了,如果不及时、有效救治,至少会减产50%。”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塘埠村的刘彩凤种了16年的竹子,这样的大雪她也不多见,想起自己种的158亩竹子就满面愁容。
不过,刘彩凤的担忧在下雪的第二天就缓解了,因为浙江农林大学的几位专家冒着大雪来到了他们的村子。
百余位专家到一线
“开始下雪的时候,其实我们学校已经放假了,但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后,很多老师都积极响应,大约有120人参与进来。”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余学军告诉《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记者,对于附近地区,很多老师自己开车前往,并进行现场指导;对于道远的地区,很多路都被大雪封上了,所以先进行电话指导。
“钩梢是竹林预防雪压的主要经营措施。钩梢时,毛竹留15个枝盘左右,小径竹留10个枝盘左右,如果枝条上叶子比较多,可再去除3个枝盘。”经过专家们的指导,刘彩凤和村民们学习到,在竹林里看到弯曲、倒伏、翻蔸和竹秆折断、开裂的竹子,要及时用竹竿敲打竹枝,除去积雪,恢复原竹的直立状态;如果已经倾斜难以直立,要尽早砍伐,尤其是坡度较大的竹林。
“有了专家们的技术服务,虽然减产还是不可避免的,但至少能多挽回50%的损失。”刘彩凤说着,颇有些感激。
其实,除了帮竹农将损失降到最低外,在余学军看来,此次科技服务进竹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大雪过后持续降温,部分地区最低气温降到了-10℃,不仅竹叶上的雪会冻住,大棚上的雪也会冻住,如果坚硬的冻雪从大棚顶上掉下来,很可能会砸伤正在作业的人。”余学军说,专家们建议农民,对于完好的大棚,可在里面烧炭增温,加速雪的融化,而对于没有加温条件的大棚,则尽量割破棚膜,尽早让雪落下。
应对知识编成手册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古训在浙江农林大学帮竹农应对冰雪寒潮的服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最近几年,大约每隔两年就会遇上一场大雪或冻雨,为了更好地应对这样的灾害天气、减少竹农的损失,编写一本相关指南资料成为很多老师的共同心声。”余学军说。
于是,浙江农林大学在党委副书记方伟的带领下,林新春、桂仁意、高培军等一大批专家参与到抗灾减灾的行动中来,根据气象预报,有针对性地编写了《竹林雨雪冰冻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手册,将竹林受到的雨雪灾害分为雪灾、寒潮和冻害三种极端气候,每类灾害分别为蓝色、橙色、黄色和红色四个受灾等级,并提出相应的减灾技术。
据了解,在此次防灾减灾活动中,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们除了前往浙江省内外的竹子主要产区,和竹农一起清除竹林积雪,现场传授防灾减灾知识外,还携带、发放技术手册,指导竹农通过自学相关知识,应对寒流、暴雪对竹林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此外,技术手册不仅分发到竹农手中,还通过浙江农林大学的微信等网络平台进行发布。
帮竹农是职责所在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抗雪防寒中,浙江农林大学通过与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以及农民取得联系,为数百位竹农送去了技术服务。
但事实上,即使没有遇到灾害天气,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们也会走进农村,来到田间地头,为竹农们开展技术培训,而他们平时遇到疑惑,也会直接打电话向专家们寻求帮助。
刘彩凤虽然种了16年竹子,但在2008年与浙江农林大学建立联系之前,她的竹林成活都成问题。
“不知道怎么养,以为多施肥就一定有好处,结果很多竹子都死了。”想起那段往事,刘彩凤仍然记忆犹新,直到通过杭州市余杭区竹业协会联系上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状况才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转,“他们都是专家教授,却跟我们农民很亲,还经常来到村子里提供无偿帮助”。
而在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周国模看来,高校专家发表科研理论文章固然重要,但能够发挥科技优势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难题,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更是高校科技工作者的职责和追求。
“作为高校的科研人员,尤其是浙江农林大学省部共建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专家、教授,能够利用掌握的科技成果助力竹农群众抗击雪灾保生产,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周国模说,虽然学校已经放寒假,但开展科技服务没有假期,一听到竹农有抗雪灾的技术需求,很多科研人员尤其是党员科研人员都非常积极主动。
这样的职责担负、号召响应,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很多老师身上都得到了体现。
“能帮农民一点就帮一点,技术指导到位的话,他们所受的损失就能减少一点。我们把技术送去,而且平时教在前面,让竹农能够正常生产、安全生产,这就足够了。”余学军说,老百姓富了,也是科研工作的一种价值体现。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8-02-06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