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大地,紫荆映香江。3月24日晚,香港中药学会成立15周年庆祝酒会在九龙区童军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联办、特区政府、港澳社团组织、粤港高校、本港有关专家学者及医药界人士,共200多名嘉宾出席。酒会节目丰富多彩,席间还进行中医药知识问答及抽奖活动,气氛热烈而欢愉。嘉宾济济一堂,彰显了该学会的凝聚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因工作关系,笔者成为了该学会的老朋友,可以说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
该会创会会长徐锦全和名誉会长许少珍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香港中药学会成立于2002年。那时香港回归祖国不久,特区政府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打造香港“中药港”的宏伟计划。然而,当时香港中医药界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景况,业界“老行尊”虽多,但缺乏现代科技知识,社团组织“山头林立”,多而散乱,但学术机构寥若晨星,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借“中药港”的东风,给业界注入新的思维与动力,于是,一伙刚在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以及内地药科大学修读中医药学毕业的青年人,自发成立了以学术活动为主导的“香港中药学会”。此举得到各方大力支持,顾问团人才济济,堪称“高大上”,包括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邓铁涛、前香港专业教育学院甘吴慧珠博士、前广东药科大学校长朱家勇、北京中医药大学张世臣教授、清华大学分析中心孙素琴教授、广东药科大学校长郭姣教授等等。学会内部架构包括国际交流、学术教育、公共关系、刊物出版等,理事会成员平均年龄才30多岁,90%多为大专以上学历。这在香港社团组织中并不多见。
15年来,这伙年青有为的专业人士和社会精英,立足香港,背靠祖国大陆,面向全球,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宽阔的视野,以及朝气蓬勃,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把香港中药学会办得有声有色,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他们的工作特点和成效,可归纳为4句话:凝聚业界、携手互动、共同学习、全面提升。
首先是凝聚业界。包括凝聚本会会员和其它社会力量。通过药学会这个平台,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学术和培训活动,互访交流。他们特别注重与内地同行的沟通,经常组织本会会员或业界人士到广州、海南等地,与药监部门、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交流学习。
他们肩负着促进香港特区中药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使命,架起一座与政府、业界、广大市民乃至海内外之间的桥梁。一方面,把政府制订的方针政策传达到业界,同时积极收集业界的意见和诉求,向特区政府反映,从而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
针对香港中医药界普遍存在“老而旧”的状况,首先要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水平,适应和遵循现代药事管理的新法规,他们花了大力气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和学术交流研讨会,有效地帮助业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助于完善中成药企业GMp改造。为了解决经费问题,由他们出面协调,向政府有关部申请各项基金。例如,特区政府工贸署、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部门就为业界提供了不少专项资金和工作上的方便,扶持了业界发展。该会则具体协助企业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例如,对中医药进行注册的过程中,通过培训,让业界有明确的认识,根据“范本”进行操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该会共组织举办了70多个培训班,有3000多人次受训。举办学术研讨会6个,1200多人次参加。在该会的积极谋划下,社会活动开展得颇为热火。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向广大市民大力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国粹。2010年,该会与香港圣公会麦理浩夫人中心合作,成功申请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成立了全港第一个由社会福利机构营运的中草药园,以及开展“行山认药”活动,通过到野外实地考察,为广大市民普及和提高中医药知识,受到社会各界热烈欢迎。
鉴于此,一位嘉宾创作了一首词《卜算子》,对香港中药学会给予点赞。词曰:
维港荡春风,狮子山花艳。喜看杏林硕果丰,万众身心健。
赤胆卫岐黄,何惧风云变?辈出英才继伟业,誓把忠心献!
无疑,这首词也代表了所有与会者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