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4月4日,就在清明假期前一天晚上,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的学生们打算坐校车返回市区,却遭到了校方的拒载,校方车队称只能载老师。而当一位老师为学生鸣不平时,却遭到校方工作人员大喊拒绝:“就不管。”
据了解,盛乐校区远在郊区。因此,校方为师生提供校车。然而,由于事发时间临近清明假期,不少学生要乘校车去市区赶火车,加之突遇大雪,这就导致了大量学生滞留。
对于这一事件,网络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谴责学校不能一视同仁,有欺负学生之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节前又逢下雪,在运力不足的情况下,优先照顾教师理所当然。内蒙古师大也在事发后,发声明否认校车拒载学生,强调是在天气恶劣导致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先解决教师回本部的车辆,如果条件允许,再安排学生回本部的车辆。
在此,笔者无意纠缠于各方观点孰对孰错,只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节前下雪,就一定出现“运力不足”呢?
据媒体报道,由于盛乐校区距离市区较远,该校区的学生们若要前往市区,除校车外,也只能坐附近的黑车。这说明该校区即使是在平时,所谓的“运力”也不是十分充足,此次的“拒载事件”只不过是将平时的某些矛盾放大了而已。从这个角度上说,该事件发生后,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在道义上谴责某一方,而是应该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加大校区之间的运力投入,并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
近些年来,国内众多高校都在纷纷扩建自己的新校区,这股风潮至今也没有完全停止。而为了让新校区看起来更加“高大上”,各校也没少花费脑筋,从整体规划到高技术运用,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而,衡量一座校园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高大上”,而是是否方便学生在此舒适(至少是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换句话说,对于一所新校区而言,几个垃圾桶的摆放数量和位置,其重要性或许要大于校园里要移栽几棵古树;对教室里灯光亮度的研究,也比研究校门设计方案要体现几重含义,对学生的意义更大。因为这些与学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于学生而言,这些设施要更加“实在”,也更加“有用”。
校车的数量自然也属于“有用”的设施之类。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所谓“古树”与“校门”对于构建新校区整体文化氛围具有某种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内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确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片面追求表面的先进与奢华,反而忽略了很多关乎学生利益的小细节,这是万万不可取的。须知,校园的主要目的,甚至可以说唯一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外人看,而是要让学生用。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是不是能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则是对每个高校管理者的考验。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8-04-10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