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恰巧碰到两桩书事。
一桩是亲眼所见。假期陪家人去了一趟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对这里我早有耳闻,此处别具一格的书山阶梯早在社交网络上走红,成为有名的拍照打卡地。此次到此,果然里面人山人海,需要排长队才能安检进门。实地观察也证实了网上所言不虚,书山阶梯上的书籍其实只是照片而已,真正的图书馆藏书隐匿在书山的背后。只是,与前面汹涌的人潮相比,仅仅一墙之隔的图书馆则显得冷清许多。其实这里的图书馆借阅图书非常便捷,只可惜绝大多数人都是拍完照就走,全然忘了书山的设计原本是书籍阅览室。
另一桩是亲耳所闻。北师大校内的墨香书店将于5月底关店,目前正在处理库存。墨香书店是广受北师大师生欢迎的二手书店,也是这座校园里最后一家书店。六七年前,师大南门还有光合作用;五六年前,宏途和海晴尚分布在师大两侧;三四年前,北门的墨香悄然挪到西门之内;去年,盛世情还开在东门以外,年关一过,它也频频传出将要离开的消息;5月将至,校内最后一家书店也要与师生告别了。
这两件事或许能代表现在读书空间的两种状态。一种是要利用文艺范、网红拍照地等新元素来吸引人,没想到一不小心让这些附属标签占了上风;另一个则是那些无法适应人们新鲜趣味的严肃独立书店,只能在网络购书和电子书蓬勃发展的大潮中逐渐消亡。
其实,实体书店活不下去早已不是新话题,无论是出于消防要求等原因关闭也好,还是行业变革中的牺牲品也罢,这些曾在我们精神空间占据重要一隅的独立书店的消失,还是让人感到遗憾。
网上有不少人在问,既然我们能在网络上更便捷和便宜地买书,能阅读更轻便的电子书,那实体的书店和读书空间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更极端的观点则是——实体书店就应该死亡,这是发展趋势的必然。
持这样观点的人恐怕只看到了书店售书的功能,却忽略了它的文化意义。
读书人往往有自己特别偏爱的读书空间,因为那里对了他们的味,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符合自己品味的书,与这个空间产生惺惺相惜的共鸣。正如梁文道所说:“所谓的好书店,都应该让人感觉到它作了一个选择,那个选择不是它摆了什么书进来,而是它没摆什么书进来。它胆敢做一个精选,那是一种勇气,同时是个价值观的表达。”好书店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读书需求,更能指引人们的审美趣味。
一个好的读书空间给人的阅读体验是独一无二的,人们喜欢逗留并沉迷其中。他们或许随兴而来,随意而逛,体会偶然发现一本好书的惊喜感。这时再寻一处空位,或点一杯香茗,就更惬意了。这时的读书地,是精神的安放之所。
对于一个城市、一片街区、一座校园来说,这些读书空间决定了这里的文化品位,呈现出不可代替的气质。这些书店像一个个独立的思想空间,积淀了这片地方的文化记忆。这时的读书地,是厚重的文化符号。
在这个追求创新的时代,不少实体读书空间开始迎合人们的新趣味,它们通过营造优雅的阅读环境、提供方便的咖啡简餐、举办丰富的读书活动来维持书店的运营,从而推动阅读、促成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互动。这当然是好事,但到底多了一些读书之外的喧嚣和杂质。当那些严肃甚至有些守旧的、能纯粹地与书交流的地方能够真正生存下去,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读书这件事,活过来了。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8-04-13 第1版 明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