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清明节三天假期举行的2018年第八届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上,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以下简称郑大物工院)的董家铭、喻亚萍等学生,以C题组全国高校第一名的成绩斩获特等奖提名,取得郑州大学及河南高校参加此项全国性赛事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郑大物工院院长单崇新教授介绍说,获得此次挑战赛优秀指导老师的郑大物工院罗荣辉副教授、田勇志博士,已经连续数年带领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比赛。仅今年截止到目前,该学院学生已有19人次获得国家级大赛二等奖以上的奖励。这些成绩的取得,标志着该学院近些年开展的“赛学”育人模式开始开花结果了。
让学习从被动迈向主动
2018年年初,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郑大物工院学生谢梓园获得了比例仅为 0.16%的特等奖(O奖),张红旗获一等奖(M奖)。在2018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该学院学生钟发海、马天翔同获二等奖。
作为该学院“赛学”模式的首批学生,2015级电子明升体育app与技术专业马天翔认为正是通过该模式让他走上科技创新道路的,同时该模式也提高了他的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
让马天翔受益的这种“赛学”模式,是近年来郑大物工院为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先期在电子明升体育app与技术专业,探索的基于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一种育人模式。
该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尤其是早期,在社会、家长、学校促学压力大大弱化的背景下,不改变既有整体教学机制,通过与专业课程结合的赛事活动,尽快让学生从原来中学时期的被动的“目标”学习过渡到主动的“兴趣”学习,弘扬和延续高中时期的刻苦学习精神,着力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彰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启人以“欲”的育人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内生性兴趣驱动力,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督创、以赛正风,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体育比赛的有益启示
“赛学”育人模式的赛期实质就是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贯穿整个学期始终,原则上一个月一轮,每轮比赛本质就是这个月的课程作业展示赛,把原来一个老师批改作业变成了包括老师和优秀学长在内的一个评委团队面对面批改讲评。
罗荣辉介绍说,赛事成绩大比例计入课程成绩,把期未课程考试压力分解到平时的学习中。为了兼顾不同能力的同学,赛事借鉴足球联赛赛制,设置了超级组、甲级组、乙级组,作业赛题既有基本题,也有为了保证学生成绩区分度、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同学需求、高难度的提升题。作业赛题做多少并没统一要求,量力而行,自主自愿,贵在参与。每轮展示赛均有升降级名额,既是精英赛、更是吸引更多同学参与的大众赛;“赛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促进专业学习,“考的好”和“做的好”同时并重,弱化对考试成绩过于功利化的追求,将着眼点定位到真正有益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来。
“赛学”育人模式的专业课程辅导、作业命题、评判团队既有专职老师、兼职导师参与,也从高年级或研究生专业成绩优秀同学中选拔承担。赛事设置以男女宿舍为基本单元的团体奖,有效地营造出宿舍之间“比学赶帮超”的专业学习氛围,打造风清气正的宿舍文化环境和学习小气候。
同时获得2017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的2015级电子明升体育app与技术专业董家铭说,通过“赛学”模式中的各种专业竞赛,巩固和拓展了的专业知识,培养了专业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开拓了创新精神,同时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心浇灌方得硕果累累
据悉,为了更好开展这种“赛学”育人模式,郑大物工院自主开发了服务于“赛学”模式的竞赛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参赛选手网上报名、作品提交、完成信息填报、比赛现场电脑随机抽签排序、评委用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即可实时评分、赛事结果及时显示、自动生成比赛成绩排序结果等功能,最大程度减少了赛事组织工作量,实现了赛事全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无纸化,极大地提高了办赛效率。
目前,通过“赛学”模式工作的推进,郑大物工院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一批优秀拔尖学生脱颖而出,整体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2017第五届“英特尔杯”全国并行应用挑战赛总决赛上,2016级物理学专业钟发海、2016级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刘枫等学生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选手主要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为主的人工智能银奖。2016级物理学专业刘京鑫同学大一时获2017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8年又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
鉴于“赛学”模式培养出来的物理工程学院学生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面的出色表现,全球高科技公司美国超微半导体公司与学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资助高性能计算显卡支持学生开展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工作,学院可以推荐优秀学生赴AMD明升官网公司实习。
“从目前情况来看,“赛学”育人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其他专业可以复制推广,相信随着该模式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望为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教育探索一条崭新的途径。”单崇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