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珊珊
自2017年9月我们承接袁道先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以来,时间已过去近一年了。这一年里,小组成员紧锣密鼓、齐心协力地对袁院士学术成长资料进行采集与整理。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见证了资料由散到整、成果从无到有的过程。项目进行到今天,离不开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不惧艰辛的敬业精神。过程虽充满各种困难与挑战,但回顾过去,我们都在其中获益良多。
2017年9月初,明升官网地质明升体育app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与我们取得联系,邀请我们承担“袁道先院士学术成长资料研究”项目。那时候,对于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此项任务我还是心有顾虑的。这是因为项目的任务重大,而时间却非常有限。袁道先院士彼时已84岁,但追求学术进步的脚步却从未停止,这一方面体现为现存的学术成长资料数量已非常庞大,需要相当的人力与时间进行全面采集与系统整理;另一方面则是袁院士如今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且由于研究领域与工作岗位的需求,院士差旅频繁,与他碰面的机会也尤为珍贵难得。袁院士的子女因学习、工作等原因长期居住在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不便及时沟通。庆幸的是,同为地质工作者的院士夫人宋爱玲女士,平日里无论在业务上或生活上都给了袁院士很多支持和帮助,尽管宋女士日常事务也相当繁重,但是在开展项目的过程中,她在采集资料与沟通访谈等事务方面还是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方便。此外,由于袁道先院士出生于战乱时期,童年生活颠沛;日后又是从事水文地质与岩溶环境方面工作的专家,专业要求、工作性质与院士本人都极其注重野外实践,这就决定了他生活、学习、工作所到之处不胜枚举,要理顺历史,逐一拜访无疑存在相当难度。尽管还未正式接手项目就已经看到了诸多困难与挑战,但是若能迎接挑战,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对组内成员来说未尝不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若能借此机会了解一位老明升体育app家的成长过程,绝对是一次能涤荡心灵、振奋人心的宝贵经历。正如项目成立的初衷——老明升体育app家们应该被记住,他们的精神应该被记住。
接下项目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整理手头上已有的材料,根据14个子类进行基本分类,接着以此为基础继续进行采集工作。经过近半个月的梳理,我们在了解了大概情况的前提下,于2017年10月2日对袁道先院士进行了第一次直接访谈,目的在于重新梳理、确认院士本人大致的人生脉络。但是,那次访谈并未得到项目审评专家的认可。经过反思,我们也意识到了访谈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我们对袁院士本人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生转折仍未十分了解,在未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对院士采访,过程未免多有疏漏之处,访谈因而就显得不那么专业,同时也是对院士的一种不尊重。此外,杖朝之年的袁院士对童年的记忆已有些模糊,我们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确切时间节点的想法也未能完全如愿。实际上,在进行直接访谈前,理应以档案类资料作为基础参考材料才能获得更多真实、确切的信息。因此,这也给了我们下一步工作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尽可能完整地采集到袁院士档案类资料,为传记的撰写工作做好铺垫。
自2017年10月开始,负责摄影摄像的组员曾多次到袁院士的家里及办公室翻拍院士的手稿、图纸、照片等资料。院士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记录习惯,家中书房的手稿资料整齐地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竟填满了占据一墙之宽的书柜,令人惊讶之余更让人心生敬佩。考虑到资料的珍贵与唯一,另外袁院士也还需要参考资料撰写著作,手稿、图纸资料我们只翻拍,不取实物。翻拍资料的工作量非常大,但还是顺利完成了。在采集过程中,我们也不断与院士夫人宋女士沟通,并对她进行了简单的采访。从她那里,我们对袁院士童年、少年及工作初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同年11月,我们也从岩溶地质研究所档案室拿到了袁院士的档案类材料并进行翻拍。
项目前期的另一项重点工作则是走访袁院士过去和现在主要的工作单位,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到老单位尽可能采集与袁院士相关的历史资料;二是对与袁院士同期参加工作的老同志以及袁院士所带的硕博生等进行间接访谈,以获得更多细节。2018年1月至3月,采集小组先后走访了明升官网地质明升体育app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西南大学、南江水文队、云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八○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南京大学附中以及袁院士祖籍浙江省诸暨市双桥村等8个单位或地方,均采集到各单位与袁院士相关的历史资料。在走访过程中,我们一直得到各受访单位的全力支持—— 一听说我们是为了解袁院士的情况而来,单位上下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资料采集工作与访谈工作才得以一路顺利展开,而袁院士的群众基础由此彰显得淋漓尽致。此外,还对各单位袁院士的同事、西南大学助理及学生、广西桂林与浙江诸暨两地亲人进行了间接访谈。间接采访无疑是对小组成员进行了一次专业知识扫盲,这对后期资料的筛选与传记的撰写都起到了积极的铺垫作用;更为令人动容的是,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地质工作者的不畏艰险、不辞辛劳的敬业精神,脚踏实地、不断创新的治学精神与为国为民、无私献身的博大胸怀。这不仅体现在袁院士身上,而且体现在每一位地质工作者身上,袁院士只是众多可爱可敬的地质工作者中普通而极致的一位。访谈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花甲老人,在说到过去参加地质工作的艰苦岁月时,竟一度哽咽,无声落泪。然而让他落泪的不是那段岁月的艰苦,而是对青春流年满腔热血的无尽缅怀。历时三个月,我们先后对19人进行了间接访谈,整理访谈稿27份,音频文件时长879分钟,获得了大量现有文字材料中所缺乏的细节信息。这使我们对袁院士的出身背景、童年时期的生活状况以及各工作阶段的情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单位走访和间接访谈也就此暂告一段落。
接下来的时间里,小组成员又回到了归类、整理资料的案头工作。资料整理的工作庞杂而烦琐,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过疏漏与混乱。但在此过程中,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总结经验、调整方法,资料整理的效率与规范性也在不断提高。项目的难度是看得见的,但是我们何以非要把它视为一个冷冰冰的项目来完成?在这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无悔的青春热血飘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听到了太多动人的奋斗故事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只是想把所见所闻刻在纸上,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我们打开水龙头自由取水时,当我们坐上火车走向远方时,当我们觉得一切美好都如此理所当然时,是这样的一群人在默默奉献。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①2017年国庆节采访袁道先现场图片
②袁道先工作笔记
③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主席Dr.John Moore授予袁道先主席奖
④摄像组在拍摄袁先生办公室工作画面
我热爱西藏
■袁道先
西藏工程勘察队的同志,到西藏工作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我们有时固定在某一个地方进行一项重点工程的详测工作,有时又到很远的地方去进行普查工作。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亲眼看到了西藏地区丰富的矿藏和水力资源,也亲自接触了许多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这一切都强烈地感染了我,使我逐渐地改变了过去认为西藏荒凉等不正确的看法,使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觉得能在西藏工作非常光荣。
由于我们对西藏的自然情况不够了解,在查勘工作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例如去年在藏北工作时,这里的气候变化多端,有时万里无云,太阳晒得很热,刹那间又下起冰雹来了;在康藏高原严寒的季节里,我们的手冻裂了,仍然继续工作着;有时甚至在岩洞里或露天睡觉。虽然我们经常会碰到大自然带来的许多困难,但我们并没有灰心丧气,我们经常想到毛主席所说的“我们正在做着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这句话,就更加增强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一年的工作中,我们接触了许多西藏群众,他们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援和帮助。在雅鲁藏布江上进行查勘工作时,要经过一段难走的险路,这时和我们同行的几位藏胞,帮我们背行李,并保护着我们的安全,其中一位十三岁的小姑娘也争着要给我们背东西,当走到最险的地段时,她还伸手来拉我们。有一次查勘工作搞得很晚才结束,当住下来的时候,冷风吹得我们身上发冷,手脚都冻僵了,这时一位藏族老大爷便把我们的手捏在他的手中取暖,当这样他觉得还不能使我们的手暖和起来时,便又把我们冰冷的手,贴在他的脸上。有时我们在有人家的地方进行查勘时,附近的藏胞便用酥油茶招待我们,这种热情的关怀和支援,也大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工作热情。
一年来,我们还看到了许多比我们先到西藏来的同志,他们那种热爱西藏,为西藏人民忠心耿耿、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他们真是把自己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边疆。这些事迹对我们也有不少的启发。在鹿马岭,我遇到了一位道班工人,他给我兴奋地讲述了人们克服困难,修筑这段公路的情况。在泽当我遇到了一位青年,他进藏已经五年了,他是一个很乐观的小伙子,他给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生产成绩和工作情况,告诉我他们种的萝卜一个有四十八斤重等等。这些人看起来很平凡,甚至我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但他们却在这里做着极其伟大的工作,我觉得能和他们在一起为西藏的建设事业背一筐土、砌一块砖,也感到是莫大的幸福和愉快,我愿意尽自己的一切为建设新西藏而努力。
(在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发言摘要,原载于《西藏日报》1956年5月2日第4版)
《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 (2018-09-10 第8版 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