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云南小城瑞丽,有全国最大的翡翠市场,汇集无数珍宝。但瑞丽人都不知道,几十公里外的深山,藏着更珍贵的宝贝。
2015年,明升官网工程院院士尹伟伦来到了“干邦亚庄园”,在此建立院士工作站。随后5位北京林业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的教授齐聚此处,只为一种极度濒危的野生植物——石斛。这个院士工作站汇集了全世界的珍稀石斛,而且是唯一建在雨林深处的石斛种植园。
尹伟伦院士说,石斛属于兰科,多年生草本。已知石斛属1500多种, 原产我国的有100多种,最有名的是铁皮石斛(表皮铁锈色)。石斛是极重要的药材,可治疗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
院士工作站资料显示,生长在雨林的石斛对环境要求苛刻,要潮湿、半遮阴、有真菌共生。它不长在普通土壤,而是附生在树干和石壁。目前,野生石斛被采集一空,已经是濒危植物。市场上的石斛,基本是大棚种植,年产鲜条5万吨,分布在南方各省。
“石斛到处在种,但石斛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保护和系统化的种源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四川干邦亚农业科技公司董事长杨洪斌说。
与院士合作的杨洪斌自己也是行家里手。他从小热爱植物,从前在搜集红木和种子时,偶尔采集到附生的石斛,便逐渐喜欢上石斛,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斛猎人”。
在干邦亚院士工作站的展示棚,我们看到1000多种石斛,外形各异、花朵缤纷,其中一些尚未被命名。负责人段国君说,许多种类在野外已经找不到了。
十几年来,杨洪斌走遍有原生石斛的30多个国家,搜集了1100多种石斛,有些是冒着明升m88危险得来的。为繁育石斛,他投资数亿,在中缅边境的雨林深处建起“干邦亚庄园”,这片地区紧靠自然保护区,生态循环系统良好。杨洪斌的想法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在雨林里种植铁皮石斛和他们公司培育的一种“紫斛”作药材。野生品质石斛是急缺的,而栽培石斛生长快,有效成分却不足,且有农药残留。
杨洪斌请来尹伟伦院士,筹谋多年研究出原生境野生品质石斛栽培技术,不砍树、不毁林、不使用农药化肥,让农业和雨林无缝贴合。
在院士工作站团队的协助下,大家多次实验,选择了龙眼树。雨林环绕的5000亩空地大都种龙眼。龙眼树皮粗糙、分层,有利于石斛扎根。椰子纤维、草绳和竹纤维绑在树皮上,作为种子的落脚点。石斛生长3年,到一拃长才能上市。基地的石墙上则种上了个头更大的“鼓槌石斛”。
院士工作站提倡一个新理念:龙眼不采收,用来引鸟,预防大规模的病虫害。这样一片果实不采收的龙眼林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另外,“每年雨季这里都有几百万只林蛙到处蹦跳,吃掉虫子,保证了生态平衡。”段国君说。
尹伟伦院士说,石斛很敏感,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因此庄园也设置隔离林,防病害扩散。石斛对温度的要求不高不低,院士工作站研发出一种“林下喷雾预报预警系统”,在炎热的旱季喷雾降温。
几年间,最让大家头疼的是白蚁。它们啃树皮,损伤树。因为不能用药,挖地,又找不到蚁王,人们只能刮掉树皮上的白蚁泥土通道。
杨洪斌有次想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灵机一动,去长江管理局找白蚁防治专家,才得知如何寻找白蚁老巢。一个月时间,他们挖掉了900个大蚁巢,但保留了100多个,维持生态完整。
几年来,雨林未受丝毫干扰,而且附近的村民也在基地带动下增加了收入。院士工作站进驻3年后,庄园里的龙眼树和石墙上,已经长满了健康的原生态石斛,等待采收了。
“干邦亚保存了完好的生物多样性,这里独特的明升模式,打造了一个绿色生态的样本。”尹伟伦院士说。
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主席、长期倡导生态农业的李文华院士在参观干邦亚后说:“我去过全球很多地方,只有这里发展出了完全符合我理想的复合生态农业。”
尹伟伦院士介绍,干邦亚已被授予全国首家“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示范基地”,并获批“国家石斛森林公园”和“国家林木石斛种质资源库”,堪称全球石斛中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