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天出设计 三周出样机 |
复旦科研团队争分夺秒研发消毒机器人 |
|
中山医院实地测试消毒机器人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消毒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同时实现消毒过程和结果的精准控制?以机器人代替人工是一个可行的选择:在机器人上配置消毒设备,通过机器人自主运动,能够有效、无死角地杀灭空气中的致病微生物。
以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副院长甘中学为组长的攻关小组成立后,工研院智能工业机器人及应用工程实验室教授孙云权和青年研究员齐立哲牵头成立了机器人装备实施攻关小组,三天完成消毒机器人的方案和图纸设计,不到三周就成功开发出第一代样机,并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试验应用。消毒机器人在楼道等敞开式空间和病房等较狭窄区域,能够自主无障碍行走、自动消毒,效果和应用前景得到了院方护理部的认可,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提出升级版建议。
“在实际应用中,安全系数是第一位,是最需要保障的。”甘中学说。人机融合控制模式就是保证安全性的一柄“利器”,也是攻关小组研发的消毒机器人较之其他产品的优势所在。
现有机器人产品大多是基于二维的激光或超声导航,检测高度始终如一。“这一高度检测到都是墙,就默认四周都是实墙,若墙体刚好缺一块,是检测不到的。”齐立哲解释,在人机融合控制模式下,机器人自主运动的同时,控制端不仅可以实时看到它所“看”到的,还能监控它的状态,一旦发现故障,可以控制或切断它,甚至及时帮助它、优化它。
远程监控是否畅通?消毒液喷洒效果是否理想?机器人在病房中能否自主避障?消毒机器人的这些功能均于2月21日在中山医院进行了实地测试。
为尽快投入应用,第一代机器人上安装的是成熟的紫外杀菌产品,而工研院“UVLED紫外灭毒光源组”自主研制的紫外杀菌设备,将在第二代机器人上亮相。面向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多自由度移动消杀病毒”的第三代机器人的开发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三天时间完成详细方案设计及非标件加工图纸设计,不到三周时间完成从设计、制造到现场试用的过程,攻关小组全员保持“战斗状态”,“时刻绷着”。
“硬件采购全部到位,软件模拟测试均要完成,上一个步骤的输出与下一个步骤的输入必须无缝衔接。”2月11日,攻关小组中最早结束隔离期的许鹤华进入实验室,次日就完成了组装调试工作。何以如此迅速,齐立哲解释道,在1日小组成立至11日间,研究人员已将现场调试前的所有工作,按照严格的时间表,全部实质性地完成。
2月21日,在等待医院确认当天是否可以进行实地测试时,小组成员就把机器人安装好,并装车前往。结果车刚到,医院就协调好了。“我们一点时间都不能耽误。”
“看准就做,主动出击,科研攻关不能等。”甘中学表示,快速做出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消毒机器人,为疫情防控贡献实质性的力量,是攻关小组全员共同的目标。
“面向实用,持续优化,消毒机器人一定助力疫情防疫战!”中山医院科研处主任李卡为复旦工研院科研人员加油,期盼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消毒机器人早日进入医院的防治诊室,成为疫情防控的医生助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