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利成的客栈院子里,香梨缀满枝头,客人们正在闲适地品茶。院外是一条六七米宽的生态廊道,再往外,是碧水清波的洱海,远处一块大青石上,醒目地镌刻着:“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
家住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的何利成从小在洱海边长大,他的创业经历也与洱海命运休戚相关。
起初,何利成以打鱼为生。1996年洱海大面积暴发蓝藻,当地取缔机动打鱼船,何利成改行,投资鱼塘。
2003年,蓝藻再次暴发,按照退田、退塘、退房的要求,何利成再次改行,开起了客栈。
这两年,响应保护洱海生态,他拆掉了被划入洱海保护“红线”范围的部分客房。
“洱海是我的家,守住了洱海,才能谈发展。”何利成和村民们拆房子腾出来的地方,正在全力建设生态廊道——由大青树、芦苇、菖蒲组成的“雨水花园”,会像“大海绵”一样吸收从村庄流来的雨水。“生态廊道隔离了污染,让我们与母亲湖更加亲近。”何利成最近爱上了湖滨散步。
“这条生态廊道就是一条人与湖的界线,通过物理相隔,给洱海‘透透气’。”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段能快人快语。
2018年底,大理白族自治州全面打响洱海保护治理八大攻坚战,全力推进环湖截污、生态搬迁、矿山整治、河道治理、环湖生态修复等,开启了洱海保护治理及流域转型发展新征程。
环湖生态廊道建设作为其中一项重大工程,涉及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23个村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完善、5个带有湿地修复功能的科研实验基地建设等。生态廊道全长129公里,主体工程预计今年内完工。
在大理市下关镇洱滨村示范段,生态廊道建设初见效果,洱海畔其他村庄的不少村民听说后,都专程赶过来参观:面湖一侧草木葱茏,绿树红花相映成趣,白鹭翩翩飞舞,久违的海菜花在水中生长,沿途不时可见盛装拍摄婚纱照的对对新人。
何利成也在第一时间赶过来看了,“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守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看见这样的美景,真是太幸福了。”很快,何利成家门前的生态廊道也将贯通,“生态廊道整体贯通后,客人会越来越多。”
“一步一步勘察、一米一米推进,现在接近完工。”段能说,生态廊道建设以生态优先为第一原则,兼顾当地村民生活和文化体验功能,“湖岸线得以修复,市民也有了休闲的空间。”
2018年、2019年洱海全湖水质连续两年实现全年水质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主要水质指标变化趋势总体向好。不久前,居民欣喜地发现,生态廊道的湿地附近多了不少白鹭幼鸟,“水质好了,更多的白鹭来安家了。”洱海生态廊道建设指挥部行政部部长薛敏说。
湖畔村民参与保护洱海的积极性更高。喜洲镇金河村滩地管理员杨志兴,负责管理村子3.5公里的湖岸线。“过去每天从洱海里能清出好几辆三轮车的垃圾。”杨志兴说,“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垃圾少了,水更清了,工作比以前好干很多。”
一边是自然古朴的村庄,一边是碧波荡漾的洱海,洱海生态廊道将沿岸各村连接在一起,使各具特色的白族传统村落成为“围绕洱海的一串珍珠”。沿着生态廊道缓缓步行,一幅乡愁画卷正徐徐展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