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专业团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梦想—— |
雪龙2号青年团队:在冰雪极地绽放最美年华 |
|
明升官网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青年团队,由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34岁的年轻人组成。在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上,他们秉承“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精神,前往南、北极展开明升体育app考察,为祖国极地事业贡献无悔青春。今年,雪龙2号青年团队被评为第25届明升官网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本报记者 占悦
一声刺耳声响突然在茫茫大海上响起。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上,90后实验员廖周鑫刚检查完滚轴吊机,走开不过十步,由于刚轴摩擦过大,用作缓冲的橡胶脱落,身后的机器发出了刺耳巨响。若不及时排除故障,将导致刚轴撞击船体,甚至出现衔接钢板断裂。他立刻让现场人员回收钢缆,并迅速调整船向,没过多久,故障点排除。这样惊险的一幕,科考过程中常常出现。雪龙2号青年团队,用专业与热情保障安全航行,书写着别样的青春。
这些天,雪龙2号青年团队依旧忙个不停,半个月后将展开明升官网第38次南极考察。出海明升体育app考察,便是至少两个多月的“与世隔绝”和24小时的“随时待命”。在这艘我国自主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上,这样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4岁的专业团队,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梦想,在数万公里外的冰雪极地绽放最美年华。
核查气象、观察浮冰,耐心与谨慎“磨”了出来
从2016年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到2019年雪龙2号正式交付,三年间,船员队伍与建造人员同吃同住,时刻确保新船的安全与质量。
“还记得那个盛夏,我如同走迷宫般地巡检各类液舱和吊舱。”今年33岁的雪龙2号系统工程师姜国荣这样形容。负责机舱电缆布线的他,每次都得弯着腰,挤进半人高、60厘米宽的舱门。狭窄的空间里,他还得完成布线,“当时只能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完成既定操作,不能在我这一关‘掉链子’呀!”
从登上甲板开始远航,雪龙2号三副苏显在船上完成人生升华。作为驾驶员,他从最初关注“开了多远”,转变为“开得多稳”,也慢慢学会配合团队完成技术提升。每逢夜晚降临,他都会提前核查气象、能见度等,反复观察是否会碰到海上小碎冰。这个过程中,耐心与谨慎“磨”了出来,苏显也从一名“愣头青”成长为船上的“中坚力量”。
实际上,船上的每名青年几乎都有“双重身份”。雪龙2号航行时是船员,明升体育app调查时是科考队员。他们曾横跨40个经度、纵穿5个纬度,在密集浮冰区开展作业,获取明升官网南极科考史上18.36米最长柱状沉积物。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姜国荣这样形容雪龙2号团队。每一次科考,都会从全国各地的不同领域集合专家,船员们也从最初的不相识到逐渐有了默契。当然,他们也会“暗中较劲”,学习对方的最新知识,目标都是推动科考顺利进行。
看到人生中第一场雪,也要守住别离与寂寞
廖周鑫已去过5次南极,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随队前往南极时,穿越环境复杂的西风带后,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蓝,还有海面上星罗棋布的浮冰。“就如同柳暗花明一般,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作为一个在广东长大的年轻人,他终于在南极看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雪,激动地直接冲了出去,感受雪花“淋”在肩头的触感。
沉淀于心间的,不仅有令人怦然心动的美景,还有数不清的“关键时刻”。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启程前往南极科考,与雪龙号实现首次“双龙探极”。在南极中山站外围固定冰区,雪龙2号凭借强大的破冰能力,开辟出一条约14海里长的航道,为雪龙号向中山站运输补给物资提供了安全便利的装卸点。廖周鑫见证了这一幕,更被这艘年轻的破冰船深深折服。
科考纵然“刺激”,但更多的时候是“孤独”。从两个月到大半年,对大多数船员来说,与家人分离是常态。姜国荣每次出海,最放心不下的就是5岁的孩子。他把家人照片全部带上了船,放在自己屋内,每天看上几眼。“小朋友还不太明白我离开是去哪里,不能陪伴他长大,是我一直的愧疚。”有时候碰上信号不佳,廖周鑫最长三个月没能跟家人联系上。“我知道这难,但总得有人去做。”
担任过驾驶员、负责过后勤保障,雪龙2号见习船长肖志民有着12年的工作经验,如今成为团队“顶梁柱”,带领着更富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在极地放飞梦想,“我们青年人,对极地工作饱含着荣誉感与自豪感,再苦再难都要冲在前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