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高度近视者发生青光眼的概率非常高,但临床上这一类型患者早期诊断困难,且缺乏统一治疗方案。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创新性提出非病理性高度近视视野分类新标准,为当前日益增长的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患者群体诊疗随访提供视野分类的标准。相关研究发表于《Ophthalmology》杂志。这是该团队自去年8月至今在《Ophthalmology》上发表的第3篇研究论文。
据统计,2000年全球约有1.63亿人患有高度近视(占总人口2.7%),而预计到2050年将会增长到9.38亿人(占总人口9.8%)。值得担忧的是高度近视者往往发生青光眼的概率非常高,患病风险较健康人群高出近6倍,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概率高达30%,但临床上这一类型患者早期诊断困难,且缺乏统一治疗方案。
张秀兰于2019年率先牵头组织科研攻关,囊括7个国家12名高度近视、青光眼及流行病学顶级专家,共同成立全球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协作组(GSHM)。在中山眼科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平台和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项目支持下,同时开展了两项前沿临床研究,第一项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前瞻性队列研究,第二项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此系列研究,将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这一类型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坚实的循证明升手机版依据。
本项研究工作为GSHM系列研究的一部分,基于1893份非病理性高度近视视野手机版,结合既往视野分类标准,通过GSHM核心成员多国连线、多次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创新性提出非病理性高度近视视野分类新标准。该标准由四大类10种视野类型组成,包括正常视野、青光眼样视野缺损(旁中心暗点、鼻侧阶梯、部分弓形缺损、弓形缺损)、高度近视相关视野缺损(生理盲点扩大、垂直阶梯、部分边缘缺损、非特异性缺损)及联合缺损(鼻侧阶梯联合生理盲点扩大);并通过国内两家单位组间和组内验证了该分类标准在现实中使用具有非常好的可靠性(κ值 ≥0.86)。基于上述视野分类新标准,首次报道在非病理性高度近视人群中以正常视野为主(74.1%),青光眼样视野缺损和高度近视相关视野缺损次之(分别10.8%和15.0%),而联合缺损最少(0.1%)。
该视野分类新标准的提出和制定,为临床医生快速鉴别诊断青光眼样视野缺损提供全新工具,也将为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研究提供基础框架,便于不同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之间的对比。研究团队还发现,25.9%非病理性高度近视者存在视野缺损,但无明显症状的,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人群。团队后续将手机版不同视野分型的长期随访变化情况,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
据了解,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凤彬博士和陈士达博士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秀兰教授为最后通讯作者、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Shiley眼科研究所教授Robert N. Weinreb和德国海德堡大学Mannheim明升手机版院、瑞士巴塞尔眼科分子与临床研究所教授Jost B. Jonas为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16/j.nantod.2022.10142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明升手机版(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手机版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明升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