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傍晚,朱雯琪像往常一样回到位于英国牛津的家中,却发现车库门莫名被打开了。那一刻,她感觉到了恐惧。
一周前,话题#明升官网女孩年级第一牛津毕业#意外冲上热搜。
朱雯琪在微博平台上分享了牛津大学毕业典礼的视频:“今天我以牛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数学建模系硕士毕业了”“拿到了牛津200%的博士奖学金”……她头戴硕士帽,身披学位服,脸上还带着一丝年轻东方女性特有的稚嫩感。
然而,没想到的是,她因此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学媛”“微商”“学历造假”等等声音在她的主页里狂轰乱炸。
但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育大v的评论:“翻了翻原po,微商味太重了。”这是她出于学习目的关注过的一位大v。
“昨天晚上我还在哭”
面对质疑,朱雯琪首先选择的是正面回应。
一个200多万粉丝的科普类博主@贼叉给她出了一道数学题,她很快用解题的方式作出了回应。
英国早上七点多,朱雯琪正在做运动。在当时涌来的不知300还是500多条@里,这是朱雯琪第一个挑出来回复的。
“当时没想那么多,第一反应就是这个我会做,是大学的内容。”当时的她没有觉得被冒犯,“和自证是没有关系,因为我即使做不出来,这不能说明我就不是博士生,而我做出来,也不能证明我多高明。”
@贼叉之后转发了她的解答,表示“ok,应该是真的”。
三天后她又上传了第二个视频,并且发布了一条“反思”微博,透露了更多信息。
16岁入读牛津数学系,成为当届最年轻的华人女学生;应届毕业闯荡华尔街,从摩根跳槽到高盛;参加答题闯关节目“一站到底”;放弃200万年薪回到牛津继续读硕博……这份过于“梦幻”的简历,和跳脱出传统学术圈的个人风格,在争取到一部分人认可的同时,也让事件进一步发酵。
事件在继续升级。
她的个人经历、地址等信息被扒,过往言论被“挖坟”,甚至朋友的身份信息也受到牵连,似乎有无数双眼睛从网上侵入了她的日常生活。
“昨天晚上,我把车停在路边。想到朋友也被骚扰,突然就很崩溃,哭了起来。”她对《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说。尽管受到打击,但经过与记者的沟通交流,她仍然选择敞开心扉。
朱雯琪在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危险后,向导师反映了情况。这位女性导师先是安慰她“你并没有做错什么”,然后向她说明了报警程序,也联系了IT专业的同学,帮助她加强了网站个人信息的保护,同时学校的心理援助也介入了。
就在接受《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采访前,她已经购置了报警器与监控摄像头。
“希望上次的情况只是一个偶然。”
数学博士“该是”什么样?
对于在网络上引起怀疑和争议的个人履历,朱雯琪向《明升官网明升体育app报》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或佐证材料。
牛津大学所获奖项及毕业生导师评价
年级第一毕业后,导师发来的贺信
然而,“好像很多人想告诉我,博士不该是这样的,搞数学的不应该是这样的。”
朱雯琪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一切,是当前互联网上常见的一种“猎巫行动”:证明了学历,还会有人质疑做题的水平;证明了水平,接下来还会继续质疑长相、说话和穿衣的风格,对金钱和物质的态度等等……
有人说:“你这个样子看起来就不喜欢数学。”
“自证的名单很长很长,你永远不可能全部take完。”她还发现,很多人对博士,和某些特定的专业,往往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数学就应该是所谓的“天坑”专业,读了这类专业就应该是清贫的,在生活中就应该是做减法的。
而在牛津大学,朱雯琪见过各种各样的硕士博士。有喜欢摇滚的,有整天听电子音乐,有爱穿制服的,有热爱运动的,也有常常喝个酩酊大醉的。
“如果我认为自己很特别,很与众不同,甚至很‘不正常’,我就不会把这些内容发到网上了。”她说。
做学术比赚钱更难
朱雯琪的所有标签里,跟金钱有关的那部分总是最容易触动神经。
华尔街、200万年薪、华服、自购房……
朱雯琪工作照
钱从哪里来?
从牛津大学本科毕业那年,刚刚20岁的朱雯琪走进华尔街。凭借简历上的实习经历和学科成绩,她进入了摩根大通的面试阶段。
一张桌子上6、7个人,她是唯一的女生。当面试官问他们的求职动机时,她说出一句在很多人看来有点冒傻气的话:“I want 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后来董事总经理告诉她,就是因为这句话把她招进来的。
“他说‘用金融改善世界’,这种想法在金融圈不是那么常见,但恰恰跟他的观点有些共性。”
这是很偶然的幸运,不过朱雯琪也从中总结了经验:作为自带一系列刻板标签的“年轻华人女性”,更需要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无论简历上还是言论上,都要更加外放一下,表达你自己,然后被听到。”
在摩根、高盛等公司工作的7年里,朱雯琪仍然习惯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市场问题。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解”,她又开始翻起了论文,从大二大三的数学开始复习,一门一门地看MIT和牛津的公开课,把自己变成一个“996做题家”。对数学的热爱,在她心中逐渐复苏了。
“我意识到,数学是我明升m88中的1,金融、朋友、甚至身体,对我来说都是后面的0。或许我曾有迷茫,但终不敌所爱。”
2020年,朱雯琪回到牛津大学数学建模与明升体育app计算专业读硕士,以第一名毕业后,拿到2个牛津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
相隔10年的两张牛津学生证
博士offer
“我从不觉得做学术的人就不能谈钱。相反,我觉得先实现财务自由,再追求学术梦想,是比较好的路径。”
在朱雯琪看来,“搞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做银行或者咨询工作、做程序员去“挖矿”、做投资或者对接一些资源,都能很快赚到钱。
“但学术就难很多。每个领域都有到达金字塔尖的人,而学术圈比金融圈的爬升之路更为陡峭。”朱雯琪注意到,很多学者为争取奖学金、科研基金,要写几十页的申请,申到的钱可能相当于投资方一个订单的十分之一。
她对未来有一个梦想,就是在金融圈和学术圈之间,充当一个桥梁,对接双向资源。
努力和自律是唯一的可控变量
朱雯琪的成长经历似乎很难复制。
她的母亲曾就读于84届中科大少年班,父亲是计算机方面的博士。10岁那年,她因被校园霸凌和身体原因,经常缺课。学校反映之后,母亲索性让她退学,开启了家教模式。
母亲常给她出一些几何题,她在与三角、方圆作伴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有一次,父亲心血来潮给朱雯琪讲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详细到每一步的证明,洋洋洒洒十几页纸,看得她震撼不已。自此,朱雯琪第一次感受到数学之美。
两年家教,她学完了6年的课程,考上了当时还新办没几年的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16岁,她在叔叔的陪伴下,去牛津大学面试,被主考官形容“还是个baby”。
叔叔带朱雯琪去牛津面试
后来的故事大家已经知道了。
朱雯琪坦言成功需要运气和天赋。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别人的经历不可复制,外在的条件不可控制,努力和自律是唯一具有普适性的“可控”变量。体现在她自己身上,就是每天六点起床,雷打不动的HIIT运动坚持了700余天。
朱雯琪表示,自己未来的规划是继续将数学研究下去,成为像她导师那样的人,学成之后,回国为所在领域做一点贡献。
朱雯琪硕士毕业照
(所有图片均为受访者朱雯琪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