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美国哈佛-麻省理工的博德研究所、霍华德• 休斯明升手机版研究所、麻省总医院和哈佛明升手机版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利用一种新技术揭示了染色质调控蛋白以特异性组合的方式参与调控染色质的结构和活性的机制。相关研究论文于12月23日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来自麻省总医院和哈佛明升手机版院病理学系副教授、博德研究所资深研究员Bradley Bernstein以及博德研究所核心成员、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Aviv Regev。
“我们知道许多不同的染色质调控因子参与操纵了染色质的结构和活性,然而一直以来对于这些调控因子作用机制却并不是很清楚,”博德研究所表观基因组学项目负责人Charles Epstein解释说。
“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途径来研究这些染色质调控因子的组合机制,”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麻省总医院和博德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Alon Goren说。尽管过去的十年来,研究人员获得了大量关于组蛋白修饰及其对染色质影响的信息数据,在多种细胞类型中证实了组蛋白修饰对基因、蛋白质及酶的调控作用。然而对于这些因子和复合物是如何增加、消除及维持组蛋白修饰的机制仍知之甚少。Goren补充说:“新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了解染色质调控的新的系统性的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称为“ChIP-string”的新技术,将常规的染色质分析技术“染色质免疫沉淀法”与研究基因表达Nanostring nCounter分析系统相结合。利用这一技术对两个不同细胞系中的染色质调控因子进行了全面筛查分析。“利用新技术,我们对两种不同人类细胞系中的30种染色质调控因子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这些因子以一种高效组合的方式协同发挥功能。”
研究小组发现这些调控因子以特定的方式组合形成模块从而协同发挥功能。研究人员在癌细胞系中发现了6种不同的模块。在这些模块中,特异性的激活因子与抑制因子相互组合就像相互连接的齿轮一样协同发挥作用,从而表现出双功能特性。Goren 解释说:“我们在染色质的调控区域发现了这种模块化和双功能性特征,我们认为该机制有可能对细胞起着重要的微调控作用。”
在进一步的统计学数据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调控因子实际上可参与组合多种不同的模块,差别只是其中一些组合力较强,而另一些较弱。“根据组合的不同,调控因子表现出不同的活性,”Goren说。
谈到下一步的计划,研究小组表示他们希望能根据染色质调控因子的活性分类来推测出组蛋白的修饰模式。利用RNAi技术,他们将进一步通过敲除染色质调控模块元件的方式研究这些因子的功能及影响。“这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从功能上了解当某些特异的染色质调控因子功能受扰时将要发生的分子事件,”Epstein说。(来源:生物通 何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