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约翰霍金斯大学明升手机版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及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解析了初级感觉神经细胞中组胺非依赖性瘙痒的分子机制,这一研究发现为治疗慢性瘙痒等方面的疾病奠定了分子基础。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约翰霍普金斯明升手机版院的董欣中(Xinzhong Dong)博士,董博士早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后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明升手机版院神经明升体育app系进行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疼痛相关神经细胞的分子与遗传机制研究。
瘙瘁是机体生理状态下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机制,也是许多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疾病的症状之一。瘙痒有特异的神经传导通路,表明瘙痒和疼痛是不同的独立的感觉形式。尽管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传统的瘙痒介质,如组胺、血清素、乙酰胆碱等,通过刺激C类神经纤维产生瘙痒,此外,在皮肤感觉神经纤维也发现有阿片样肽、香草基衍生物等瘙痒介质的受体存在,提示这些介质可能通过与皮肤感觉神经纤维的受体结合介导瘙痒。然而到目前为止明升体育app家们对于痒觉信息传递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2009年董欣中研究小组在上皮感觉神经细胞中发现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成员Mrgprs能行使瘙痒受体中的功能。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团体证实另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PAR2是介导神经源性瘙痒的关键受体。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针对这两种受体在组胺非依赖性瘙痒信号传递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当研究人员利用活性肽SLIGRL诱导小鼠产生非组胺依赖性瘙痒时,他们证实神经细胞是通过Mrgprs(尤其是MrgprC11)而非PAR2参与介导了信号传递。而当研究人员用短肽SLIGR去特异性激活PAR2时,发现小鼠主要表现出热痛过敏反应,而非瘙痒反应。
新研究不仅揭示了瘙痒信号的关键信号受体,并为开发出新型抗瘙痒药物提供了有潜力的治疗靶标。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在《明升体育app—信号传导》(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来源:生物通 何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