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高校一名研究生日前跳楼,引发了网上关于导师和研究生矛盾的热议。“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古人对师生关系的描绘。而如今,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和商业化的入侵,导师和学生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读研一年才见到导师
“我们这些文科研究生,一年都难得见导师几面。”在北京读研的晓东说。当初选导师的时候,他的导师就在国外,一直到2009年四月份才第一次见到导师。有的导师出国后就几乎不跟学生联系,“等我导师下半年回国就可以直接指导毕业论文了。”同在北京读研的吴可说。其实,很多导师即使在国内,平时和学生也很少当面交流,都是通过MSN、电子邮件联系,跟导师在国外没啥两样。而在武汉读研的小寒说,导师“除了请吃饭,一般都不跟我们见面”。
有些学校一个导师都带很多学生,“我们导师一届就带了11个学生,每次我们开会都是三十多个人在一个大教室,有些学生老师都不认识。”2007年毕业于北京某高校手机版系的研究生张英说。
优秀学生会被延期毕业
“你们老板一个月发多少米?”“你最近帮老板做啥项目?”如今,这已经成了研究生们见面通常交流的话题。“老板”也已经越来越成为研究生对导师的惯用称谓。很多工科研究生从一录取就几乎没什么寒暑假了,整个研究生期间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帮老师做项目。
“我们一个星期有三四天干活要干到凌晨两三点,早上八点钟之前就要到实验室。实验室反倒成了活动的主要场所,寝室只是每天睡几个小时的地方。要赶项目进度的时候,通宵也是家常便饭。”在某研究所读研的于新说。做什么项目大都是由课题组的任务决定的,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的权利。正在一家力学研究所读研的钟鹏说,太优秀了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一种危险。“做得太优秀就很容易被导师延期毕业,因为导师希望你再多帮他一年。”
研究生要干保姆的活
除了做项目,很多研究生还得在导师本科生的课堂做助教。准备课件、指导学生功课、批改作业,甚至有的课一学期完全是由几个研究生轮流上的。而有的学生整个研究生期间都是帮老师做一些查资料、翻译、整理表格的简单工作,完全像一个打杂的。有的学生甚至要到导师家里做饭,带孩子,干保姆的活。
明升官网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说,目前导师和学生的关系确实有紧张化的现象,好在还只是部分而非整体。他认为,导师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做研究不如言传身教。让学生做一定量的研究项目可以锻炼学生,但要适量,不能太功利。